楊明昭自然不知道知府大老爺已經躺平了,他還派人來府城打探消息,結果打探了兩個多月,知府衙門愣是一點動靜都沒有。
這搞得楊明昭都有些茫然。
“官府怎麼不來剿匪?”
“難道知府老爺還不知道?”陳不渝猜測道。
楊明昭道:“他又不是聾子,怎麼會不知道?”
“那是為什麼?”陳不渝也很是費解。
費解就對了,他們自然不會理解那些官員的腦回路。
彆說蘇牧野了,現在整個巴蜀的官員幾乎都處於躺平的狀態。
當第一波亂民出來搞事情的時候,他們還想著積極應對,又是征調衛所兵丁,又是招募鄉勇,積極的投入平叛的大業中。
可是接二連三的戰敗當他們的積極性徹底給打沒了。
當初第一個起事是黑虎王,黑虎王可謂是抗住了所有的壓力,把官府的平叛大軍打的四處逃竄。
不是說黑虎王很厲害,隻能說官府的平叛大軍太爛了。
上萬兵丁和鄉勇出征的時候居然連飯都吃不飽,還指望他們能平叛?
當時黑虎王隻帶著數百凶悍的老賊就把上萬大軍給衝散了。
後來又冒出一個九天王,巴蜀的三司衙門覺得隻靠自己難以平叛,就想著拉上蜀南行都司一起平叛。
蜀南行都司指揮使馬賀倒是帶著數千大軍來平叛了,但是還沒有開戰就先要錢要糧。
巴蜀的三司衙門隻能捏著鼻子給錢給糧,而馬賀帶著大軍一路向前,行軍一年的時間,占據了四個縣,然後不走了。
馬賀繼續要錢要糧,三司衙門不給了,他就自己去收錢收糧。
就這樣,那四個縣就成了馬賀的地盤了。
名義上他還是朝堂的蜀南行都司指揮使,但實際上他在蜀南坐起來土皇帝。
至於朝堂為何不派兵來平叛,那是因為朝堂把這事給忘了。
一開始朝堂上還有人說巴蜀有亂民,可是後來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忙著爭鬥,根本無人關注巴蜀的情況。
而延平帝這兩年又病症纏身,很多朝政他處理起來都是有心無力。
一來二去,朝堂上居然沒有人再關注巴蜀的叛軍。
朝堂不管,巴蜀的官員們無計可施,隻能躺平。
於是情況就變成了現在這副樣子。
楊明昭一開始還在防備官府過來平叛,但後來他不但發現知府衙門沒有動靜,就連巴蜀的三司衙門也沒有任何動靜,他這才放心下來。
當然,他還是安排人盯著三司衙門和夔州府知府衙門,隻是不再過度緊張而已。
縣衙大堂中。
“既然官府不來攻擊我們,那我們也不用急著擴張,先把太平縣管理好再說!”
楊明昭道。
“公子,我們不繼續擴張嗎?以我們的實力完全可以再打下一座縣城!”陳不忍道。
楊明昭搖搖頭,道:“根基不穩,占據再多的地盤也沒有用,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把根基打牢!”
“第一,招募讀書人,我們手底下的讀書人還是太少了,縣衙的文吏都不夠。”
“擁有足夠的文吏,我們才能製定製度,製定稅賦額度,然後進行收稅!”
“暫時我們先取消所有的苛捐雜稅和徭役,隻保留田賦和商稅!”
“第二,修建水利,鄉下的很多水渠都已經很久沒有修繕了,很多水渠都已經淤堵,我們要讓百姓吃飽,就要保證百姓能夠豐收!”
“水利的重要性不用多說,所以接下來我們組織百姓修建水渠。”
“這個不需要我們出錢出糧,相信隻要我們帶頭,百姓們都會踴躍參與的,畢竟這事關他們的收成!”
“第三恢複鹽井、茶葉作坊、藥材作坊的運轉,打通商路,以保證我們能獲取更多的銀錢。”
“鹽井不能停,很多灶戶還指望著鹽井吃飯,我們需要儘快回複鹽井的生產!”
“同樣,茶葉和藥材也要恢複,不但要恢複生產,還要打通商路,否則茶農和藥農種出來的茶葉和草藥就沒有任何意義!”
“夔州府那邊我們不好過去,但是我們可以去隴南。”
“第四練兵,我們隻有七百青壯,這顯然是不夠的!不過我們現在也不需要太多的軍隊,招募的青壯太多,會影響百姓耕種!”
“所以我決定再招募八百青壯,湊齊一千五百人,建立太平軍,呃,太平軍就是我們這支軍隊的名號。”
“除了招募青壯入伍之外,我們還要組建農兵,就跟衛所的兵丁差不多,農忙時耕種,農閒時進行訓練!”
“以村為單位進行訓練,每個村訓練三五十個青壯,一旦我們需要對抗朝廷的平叛大軍,隨時可以聚集上萬大軍!”
“而如果以後太平軍需要擴招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從農兵中挑選人手!”
“除了這些之外,我們還要建立自己的鍛造作坊,打造兵器,還要製作盔甲,鐵甲我們暫時沒有能力鍛造,但是我們可以用藤甲!”
“還有……”
楊明昭一連說了很多事情,底下眾人聽的連連點頭。
占據了太平縣不代表他們就可以萬事無憂,接下來他們需要做的事情變得更多了。
不過事情雖多,但大家都覺的非常有乾勁。
他們現在就是一個創業團隊,剛剛創業期間,一個個都對接下來的事業有著很大的熱情。
而且現在他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了,這更是讓他們熱情高漲。
因此,接下來他們一個個都感到非常有勁,呃,武錚除外,武錚甚至覺得有些無聊。
不過武錚沒有離開,不是他不想離開,實在是不能離開。
楊明昭胡鬨他可以不管,可是楊明昭的安全他卻不能不管,所以他隻能跟著楊明昭胡鬨。
有了班底,有了地盤,楊明昭等人就沉下心的默默發育。
就在他們發育的時候,延平帝終於還是沒有擋住生老病死,於延平二十年十一月初八駕崩。
延平帝駕崩,太子陳昭鈞登基,定年號為建興。
一代天子一代臣,新皇登基,立即對朝堂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
可惜建興帝一切作為終將是徒勞的。
也或許是天要滅大榮。
建興元年,隴原、隴西、隴南大旱,赤地千裡,種粒皆絕,人多流亡,因饑成疫,死者十二三。
大旱之下,流寇四起,席卷數十萬饑民,四處劫掠錢糧。
短短數月的時間,三省之地就變成了一片亂戰之地。
建興元年,即星月十四年,七月中旬。
茫茫的萬山嶺中,楊正山和鬱青衣佇立在山峰之上,俯瞰千裡隴原丘陵之地。
目之所及,皆是一片土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