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朝臣已經在殿外候著了!”李尚喜來到禦前,輕聲說道。
陳昭鈞緩緩的站起身來,忽然他一個踉蹌,差點跌倒在地。
李尚喜連忙上前扶住他。
“咳咳~~”陳昭鈞劇烈的咳嗽起來,一張臉憋得通紅。
“陛下,陛下!還愣著做什麼,快拿水來!”李尚喜對旁邊的小太監怒聲喝道。
一杯茶水入喉,陳昭鈞這才感覺舒服了很多。
“扶朕入殿!”陳昭鈞的聲音有些嘶啞。
“陛下,當以龍體為重!”李尚喜勸道。
“扶朕入殿!”陳昭鈞眼眶微紅的瞪著李尚喜。
李尚喜沒法,隻能扶著他入殿。
等他坐在龍椅上,殿外百官入殿覲見。
還不等百官行完禮,陳昭鈞就嘶啞的說道:“好了,先說說代王的事情吧!”
“陛下,臣彈劾北原鎮總兵周蘭擁兵自重,畏敵不前,徒耗朝堂錢糧,卻無半點戰功!”
“代州城破,代王身死,周蘭當負主責!”
一名禦史站出來,朗聲說道。
代州城破跟周蘭有關係嗎?
也不能說沒有關係,隻能說沒有任何直接的關係。
北原鎮、隴北鎮、肅州鎮三路大軍進入隴原圍剿流寇,隴北鎮和肅州鎮都是連戰連捷,殺敵千裡,肅州鎮已經從隴西殺入了隴原,隴北鎮也是殺穿了隴原,即將進入隴南。唯有周蘭還被困在隴原北部。
如果周蘭不顧流民的生死,一路剿滅流寇,說不定她此時已經進入了隴南之地。
這樣或許能解代州被圍困之危。
可是這能怪在周蘭頭上嗎?
陳昭鈞默不作聲。
他不知道周蘭麵對的局麵,也不清楚隴原之地的流寇狀況。
他似乎已經失去了對京都之外的掌控。
因為秘武衛廢掉了。
汪中直過世之後,秘武衛就廢掉了大半。
呂華也離開了秘武衛,至於原因,一代天子一代臣,陳昭鈞登基後在秘武衛大肆安插自己的人手,結果就是把秘武衛的很多老人給擠走了。
陳昭鈞與延平帝不同,延平帝登基前隻坐了幾個月的太子,手中並沒有太多屬於他自己的力量。
而陳昭鈞做了二十年的太子,他的東宮中有大量的潛邸舊臣。
他在秘武衛安插自己的人手其實也不算錯,隻是他太心急,急不可耐的想讓自己的人掌控秘武衛。
可是秘武衛本來就不是一個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控的機構。
更何況還是一群不熟悉秘武衛事務的人,他們讓本來就殘破不堪的秘武衛變得更加的破敗。
秘武衛的衰敗讓陳昭鈞失去了眼睛和耳朵,對朝堂之外的很多事情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同時文武百官也在打壓秘武衛,原本秘武衛的密探遍及天下,可如今連這京都都漏成了篩子。
陳昭鈞以為這是正常的情況,但實際上這並不正常。
“臣附議!”
“臣附議!”
十餘名文官站出來跟著彈劾周蘭。
而武勳隊列中卻沒有人出聲維護周蘭。
勳貴集團的人心散了,心氣也亂了。
陳昭鈞聽著鼓噪的文官,隻覺得一陣堵得慌。
“都給我閉嘴!”
他嘶啞的發出一聲怒吼。
百官靜默。
陳昭鈞眼眶陰戾的看著滿朝文武。
“首輔,你來說!”
首輔王崇古出列,說道:“啟稟陛下,老臣以為當務之急該調集大軍圍剿隴南的流寇!”
王崇古,承平三十年一甲榜眼,沒錯,他與陸文淵是同年,當年陸文淵是探花,他是榜眼,而如今他已是內閣首輔,中極殿大學士,太子太師,陸文淵卻隻是遼遠布政使。
原因嘛!
陸文淵是遼東係,王崇古卻是江南派。
王崇古的官途可謂是順利無比,他先在翰林院呆了三年,又在六部流轉十二年,然後做了戶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入閣。
僅僅二十年他便入閣了,不到三十年他已是內閣首輔。
與他同年的,一甲狀元劉師顏早在十年前因為朝堂爭鬥被罷官,一甲探花陸文淵一直在遼東轉悠,唯獨他是步步高升。
“你有何提議?”陳昭鈞問道。
“臣以為當設隴原總督,總攬隴原、隴西、隴南三省軍政事務,可調北原鎮、隴北鎮、肅州鎮三鎮兵馬,圍剿流寇,安置流民!”王崇古說道。
陳昭鈞微微頷首,他總算是聽到一個還算靠譜的提議了。
“誰合適擔任隴原總督?”
王崇古沉聲說道:“臣以為兵部尚書杜合晟可擔此大任!”
杜合晟,延平三年一甲探花,他的仕途比王崇古還順。
一個從未領過兵的人擔任兵部尚書,一個從未上過戰場的人去總督三鎮兵馬圍剿流寇,也不知道這王崇古是怎麼想的。
然而陳昭鈞居然同意了王崇古的提議。
因為陳昭鈞也沒有領過兵,也沒有上過戰場,他覺得總督三鎮兵馬圍剿流寇,隻要統籌各方事務即可,根本不需要親自領兵親自上戰場。
所以讓兵部尚書去總督三鎮兵馬很合適。
“準!”
“加封兵部尚書杜合晟都察院右都禦史,賜王命旗牌,總領隴原、隴西、隴南軍政要務,總督北原鎮、隴北鎮、肅州鎮三鎮兵馬!”
“臣遵旨!”杜合晟一臉喜色的出列領旨。
陳昭鈞想了想,又道:“調遼遠布政使陸文淵為兵部尚書,總理兵部事宜,升寧遠知府林展位遼遠布政使司參政!”
他終於還是打算動用延平帝給他留下的良臣了,不過他居然隻調陸文淵入京,沒有讓林展入京。
最讓人無語的是他居然讓陸文淵任兵部尚書,陸文淵是厲害,但他也沒有領過兵,沒有上過戰場,他甚至沒有在邊鎮做過巡撫。
而且是陸文淵自己入京,就眼下朝堂的局麵,陸文淵在京都估計也是獨木難支。
或許是陳昭鈞太看得起陸文淵了,覺得陸文淵能解決眼下朝堂的局麵。
……
陳昭玄之死引起的動蕩遠不止如此,時間進入六月中旬,周蘭在宜君府收到了內閣、兵部和都督府同時發出的斥責,對於她畏足不前表示嚴重不滿。
同時三鎮三省總督杜合晟人還未到隴原,就先給周蘭下令,命令周蘭立即率領大軍南下圍剿流寇。
然而此時周蘭剛在隴陽府和宜君府安置了三十萬流民,她麾下的將士正在幫著那些流民挖井或疏通灌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