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軒轅估摸著自己已經宣傳得差不多時,整個人都收起了之前的那副興奮之態。
眼眸當中,露出了深思之色。
方才,他一邊向這群達官顯貴們,宣傳自己侄子被授籙的消息,一邊默默觀察著每一人的神色。
試圖從他們的微表情中,看出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來。
可惜李軒轅一個可疑的人都沒看出來。
他們有些人或因為李家傍上龍虎山而忌憚,有些或因為李家出了道子而嫉妒。
但唯獨沒有那種神色大變的。
“看來,直接對我李家動手的人,不在他們中間”
“也是老天師剛剛發威,殺了六個野茅山道人,那幕後主使膽子就算再大也不敢在這個時候上龍虎山”
李軒轅在靜處又掃了一眼那群達官顯貴後,收回靜默如水的目光。
又抬頭,看向龍虎山內門的方向,臉上儘是一片期許之色。
這次,他們李家麵臨的劫數,隻差那麼一丁點就擊垮這個傳承數百年的大家族了。
那群異人出手,以淋漓的血腥,讓李家老太爺徹底看清自己多年圈養的刀斧手是怎樣的不堪一擊。
要是龍虎山沒有出手的話,李軒轅可以預見到族中的直係血脈,隻怕一個個都會死的不明不白。
“幸好,天不絕我李家!我李家出了一個天生道子!”
李軒轅深吸一口氣,向著龍虎山內門邁開腳步。
準備去見一見,那個救了整個李家的小侄子。
要不是有對方在,龍虎山又哪裡會管他們李家的身死存亡。李玄本就才出生幾個月,雖是李家的血脈,但彼此間的親情根本來不及去培養。
如今李家運勢眼看著就牽於李玄一身,李軒轅這個做叔叔的,必須要抓緊時間和李玄親近親近。
當然,想法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了。
李軒轅剛走到龍虎山內門外麵,就被一個深藍色道袍的值守弟子給攔住了。
“現在是我龍虎山的授籙大會,非我道家門徒,不得入內。”
值守弟子生硬的說出這句話,絲毫沒有因李軒轅的身份而做任何讓步。
“額,我侄子是老天師的關門弟子,他剛剛還授籙了,我能進去看看他嗎?”
“他才兩個多月大,自出生之後,我這個做叔叔的都沒見過他幾麵”
李軒轅試圖通融一下,甚至默默從衣袖裡偷偷拿出了一塊銀錠出來,想讓龍虎山的值守弟子收下。
豈料那值守弟子看都沒看李軒轅悄悄遞過來的銀錠,依舊像一塊門板一樣的堵在了李軒轅麵前。
“不行!這是規矩,不管你是什麼身份,隻要你不是我道家之人,都不能進去!”
麵對值守弟子那張石塊一樣的臉,李軒轅沒辦法,隻能收回遞過去的銀子。
又踮起腳尖,往龍虎山內門裡瞧了一眼。
這最後一眼,沒看到一個熟悉的麵孔,李軒轅也隻好作罷轉身離去。
既然現在看不到李玄,李軒轅也沒在龍虎山多待。如今李家被人盯上了,幕後之人尚未找出,族中還是一片風雨飄搖的狀態。
而李玄在龍虎山授籙,對於整個李家來說,無疑是足以掃清陰霾的好消息。
李軒轅必須在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帶回去。
騎上快馬後,李軒轅一騎絕塵的向家中趕
李家在饒州紮根數百年,及至如今富貴依在。李老爺是四川鹽茶道,朝廷正四品的官員。
宅邸自然是不小的,積累的財富也足夠數代人去肆意揮霍。
若是前些年,這正四品官員的身份,足夠說得上是位高權重的。
但這年頭,連朝廷什麼時候會沒,都說不清。這正四品官員的身份,也完全成了一個名頭擺設。
以往萬人之上的官老爺,現在也說不上一言九鼎了。
此時,李家傳承百年十進十出的院落裡,四處懸掛著白綾。
隱隱傳出女眷的哭聲,以及帶著悲腔口吻的往生咒。
哪怕是在府外,都能讓人感到一股蕭瑟氛圍。
今天是李家長孫出殯的日子,哪怕暗中的敵寇未除儘,但生者已死,當李家長孫屍首煉成的傀儡被奪回來時,李老太爺還是決定將這些白事提上日程。
李家發生的這些禍事,本就是瞞不住的
一方巨富的李家,突然召這麼多護院,以及李家長孫肺腑丟的滿院子都是,早就向周圍傳遞出一種恐怖的情緒。
與一般的地主不同,李家在饒州的聲望一直算很是不錯。
沒有欺男霸女的情況,每逢大災之時,李老太爺也會命人分發一些糧食。
這或許就是幾代傳承的生存之道。
可在百姓裡的好名聲,絲毫不能幫助李家抵禦災禍。
當李家的白綾高高掛起時,周邊的村民在路過李府門前時,也不免默哀一陣。
許多鄰人不禁感歎,李老太爺多好的一家子人啊。
可偏偏他家裡那個天賦奇才的長孫,竟橫遭如此禍事。
每每掠過李府門前後,鄰人也不禁暗暗議論
“哎,李家的長孫可真是老天不長眼啊,也不知道是哪裡的土匪,竟如此凶狠”
“這年頭,像李老太爺這種心善的富庶之家已經不多了,這該死的土匪,怎麼就盯上了李家?真是老天不長眼了。”
“該死的不死那土匪還偏偏要了李家長孫的命”
李家橫遭災禍一事,李老太爺對外宣稱的是遭了土匪,也免得讓其他人多想。
百姓們自然也隻以為是有山上的土匪見李家富庶,餓極了搶到李家了。
反正這年頭,最不缺的就是各處冒出來的土匪山賊。
百姓們議論的焦點在於,死得是李家長孫。
隻因李家長孫在整個饒州府都是頗有名氣的那個。
自幼一目十行,三歲識千字,五歲熟讀四書五經,七歲考取秀才,十七歲中舉。
眼看著就要飛黃騰達在即,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高中個狀元回來光宗耀祖。
可剛行完十八歲的冠禮,第二天便遭了這種橫禍。
足夠他們與之歎息許久了
百姓們也沒在李府外議論太久,實在是府邸裡時不時傳來的女眷痛苦聲,讓他們也有一種情緒上的共鳴。
也就跟著哀歎議論幾聲,便遠遠的離去。
inf。inf(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