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廣州府並調整廣東行政區劃的任務也很正常。
這個時代的廣州府的規模太大了,幾乎囊括了整個珠江三角洲的全部土地。
後世的清遠、廣州、佛山、中山、珠海、東莞、深圳、香港、澳門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廣州府轄區內。
這片區域集中華南地區的大部分重要工業產業,這裡不隻是整個廣東省的核心精華地區,也是華南地區的真正精華地區。
廣州府的地位實在太過重要,影響到了廣東省官員和廣州府官員的關係,存在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廣州府具體要怎麼拆分,朱簡烜可以參考前世的區劃,但也不準備照搬。
神洲前世化的過程中,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後世的各個地級市,與明清時期的府,並不是一脈相承的。
在那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麵,省和縣之間的這級區劃就基本沒有穩定過。
民國廢省存道,廢府存縣,後來又有了行署、專區,地區,還把城區單獨拆出來,學歐美搞過城市。
這些區劃反複的取消再設立,改名換姓再拆分,合並之後再拆分,拆分之後再合並,前前後後不知道折騰了不知道多少次。
現在大明是在使用了數百年的廣州府的基礎上,直接完成工業化後的合理化拆分。
不需要拆的像前世曆史上那麼散。
不過朱簡烜也沒有直接安排好怎麼拆,而是讓自己的皇子們去調查討論做計劃。
朱簡烜最後再按照他的計劃給出建議。
對於這些皇子們而言,朱簡烜給出的規則著實有點詭異。
“以集體決議的形式處理衙門事務……”
沒有一個說話算話的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權力,要決定任何事情都要其他人都同意。
如果有人故意扯皮的話,那所有事情全都辦不成。
如果有人不想參與競爭了,那是不是可以通過單純的扯皮拖延,把這一批十二個兄弟全部拖下水?
不過皇子們也都不是傻子,稍微動動腦子就明白老爹想要的是什麼了。
要讓他們兄弟捏著鼻子合作,鬥而不破。
學會集體妥協,而不是捉對廝殺到你死我活,或者相互稱臣效忠分陣營之後再廝殺。
十二個兄弟醞釀了一小會兒,大皇子朱靖坤就直接舉手詢問:
“父皇,如果一項事務,有的兄弟同意,有的兄弟不同意,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朱簡烜理所當然的給了安排:
“你們兄弟十二個投票,讚成人數超過三分之二的,直接執行並向通政司報備。
“若是反對人數超過三分之二的,則直接不推行,但同樣也要向通政司報備,送到我的辦公室存檔。
“支持和反對的人數都不到三分之二的,那就在投票之後報給我做決定。”
十二個皇帝們聽完之後,心中立刻就泛起了各種各樣的揣測。
大部分皇子都下意識的覺得,父皇這次是要考驗他們構建人脈圈的能力了。
在沒有額外力量支持的情況下,在所有人地位基本平等的情況下,讓其他人支持自己。
還要在這種情況下,把皇帝交代的事情事情也辦好,想想就讓人感覺頭大。
他們覺得這是父皇真的要上強度,來做比較認真的篩選了。
大部分皇子的心態類似,都仍然是競爭性的。
也有一些心態不同的皇子,此時心中泛起了些許不一樣的想法。
特彆是朱靖坤,作為大皇子,本來已經覺得,自己大概率沒有機會成為繼承人了。
現在思考問題的角度,對未來的期待的方向,也跟弟弟們稍微有點區彆。
朱靖坤有些不確定的揣測,自己父皇是不是想讓皇子們去摸索,在不擔任決策人員的時候怎麼發揮作用呢?
自己父皇的習慣,一向是物儘其用,人儘其才的。
而他的皇子們,完成了學業和實訓之後,能力都是足夠擔任絕大部分官員,他們都是皇族的新一代精英成員。
但皇帝隻能有一個,他們的絕大部分都當不上皇帝。
在下一代皇帝繼位之後,如果這些皇族精英們都賦閒話,那就實在是太過浪費了。
朱靖坤把自己老爹的心態揣摩的大差不差。
朱簡烜跟大部分兒子的想法不一樣,兒子們本能的覺得父皇就是要篩選出一個繼承人,其他人都是等待淘汰的陪襯。
但朱簡烜安排的這次實訓考核的是他們所有人,而不是為了篩選一個繼承人。
古代曆史上典型的皇子奪嫡的流程,首先要有幾個最有人望和能力的皇子,主動要站出來參與奪嫡。
其他的普通皇子和臣子們,可能會選擇追隨其中的一個皇子,也就是要站隊。
皇子們站隊完成之後,就開始無所不用其極的廝殺了。
朱簡烜其實並不是不讓他們互相爭鬥,那是沒有辦法完全規避的事情。
朱簡烜主要是想規避這個流程的第二點。
不想讓普通的皇子主動自貶身份,不想讓他們以臣子身份自居,進而去追隨和侍奉其他的兄弟。
朱簡烜未來也準備給所有皇子一定的本錢,讓他們全都不需要強行站隊。
讓皇子們在不站隊的情況下做事。
並試圖讓大明未來的政治決策製度逐漸倒向集體決策。
大明神洲本土的地理環境情況,塑造了追求統一並信賴權威的社會文化。
這個社會文化氛圍之下,沒辦法直接實現平民共和,強行改過去的結果就是天下大亂。
本土的自然災害頻繁,自然環境異常複雜,需要中央朝廷有充分的力量,統籌整個天下的發展和建設。
與此同時,經曆了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金,這兩次大規模的分裂割據戰爭後,皇帝的神聖性不斷衰減。
再加上基礎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百姓識字率不斷上升,君權神授那一套早就無法讓讀書人真正信服了。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和文化環境下,最合適的政治結構就是中央集權配合小集體決策。
按照朱簡烜自己的經驗,一個人的思維判斷能力是有極限的,難以統籌整個世界的規劃並處理重要事務。
但是如果有資格產育兒決策的人太多,就會導致互相扯皮和效率低下乃至政策反複。
所以要采用少數人參與的小集體內部決策,決策之後共同執行。
實際上,前世責任內閣製度的國家,大部分也是這樣的決策邏輯,這是經過了時代檢驗的可行方案。
在政策的延續性和效率上,比美式的直接民選總統負責製度更高。
朱簡烜準備選一個兒子當皇帝,作為未來的大明決策集體的核心,再找幾個有能力的皇子參與決策。
再讓其他所有完成實訓,有足夠能力的皇子在外部監督。
但如何讓他們之間鬥而不破,讓他們之間不會自相殘殺,是個需要繼續仔細思量規劃的問題。
同時還要考慮,不能讓過多的宗室成員占據朝堂要職,要給民間的普通人留出足夠的上升空間,並共同維護這套製度。
所以大部分皇子以後不能直接擔任行政職務,而是儘可能以皇室財團職務和監督職務為主。
議會?參議院?檢察院?這些名義上的公開權力下麵,還要有保障他們話語權和人身安全的基本盤產業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