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麵,他和德國以及奧匈帝國保持著三國同盟關係,並且多次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展開了交流,確定了歐洲兩大軍事集團之一同盟國的陣容。
另一方麵,為了自己的殖民地,維托裡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又加強了和英法俄之間的聯係。
甚至在一戰爆發之後,因為英國和法國的不斷拉攏,最終他選擇讓意大利加入了英法俄這邊,果斷的拋棄了和德國以及奧匈帝國的盟約。
從結果上看,維托裡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選擇是正確的。他成功的讓意大利站在了勝利方,避免了意大利王室像德國和奧匈帝國王室那樣悲慘的結局。
但另一方麵,正是因為意大利的快速背叛,讓德國和奧匈帝國所麵臨的戰爭壓力變得更加嚴重。
本來俄國這個強大的國家在戰爭爆發後不久就退出了戰爭,如果意大利繼續站在德國和奧匈帝國這邊,一戰誰輸誰贏還真的不一定。
如果說在一戰中選擇正確方的決策還算合理的話,那麼在二戰中維托裡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決策就有些讓人看不懂了。
在墨索裡尼的法西斯武裝發動了向羅馬進軍的行動之後,維托裡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先是支持了當時意大利政府提出的對法西斯行動對采取的軍事行動和戒嚴,隨後又拒絕在戒嚴令上簽字,並且接受了國家主義黨和自由黨右派領導人提出的讓墨索裡尼組閣的建議。
這麼做的最終結果就是墨索裡尼成功實現了軍事獨裁,意大利王室也完全被架空,最終因為二戰的失敗被廢除。
雖然意大利的君主製亡於他的兒子翁貝托二世,但實際上,委托裡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統治期間,意大利的君主製就已經岌岌可危了。
對於自己的這個侄子,卡洛並沒有太多的印象。
在維托裡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出生之前,卡洛就已經來到了西班牙並且成為了西班牙的國王。
這也導致卡洛和自己的侄子並沒有見過幾次麵,雖然兩人的親屬關係還很近,但實際上的關係已經相當生疏了。
在歐洲各國再次派出代表參加德國皇帝腓特烈三世的葬禮的時候,法國政府這邊,已經在進行著對於自己外交局勢的改變了。
目前法國的外交局勢還是比較困難的,並沒有任何一個真正的盟友。
雖然德國國內的局勢比較混亂,但德國名義上仍然維持著與奧匈帝國以及俄國的三皇同盟。
在德國經曆如此重大變動的時候,法國決心做點什麼,來改變自己的外交處境。
做什麼呢?法國人巡視一圈,最終將目光放在蘇伊士運河上。
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不用多說,這是歐洲連接印度洋的重要通道,目前的重要性比馬六甲海峽高得多。
英國與印度殖民地的聯係,法國和西班牙與亞洲殖民地的聯係,歐洲各國與非洲東海岸的聯係都靠著這條重要的海上通道。
這也讓蘇伊士運河一直備受關注,運河所在的埃及更是成為各國殖民競爭的重中之重。
蘇伊士運河於1869年正式通航,並且在此之後一直被英國和法國控製。當時的英國和法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由他們共同掌控蘇伊士運河,其他國家也沒有任何話說。
但很快,局勢就迎來了變動。
隨著法國競爭埃及失敗,英國成功獲得了埃及的話語權。最終的結果就是英國從埃及的手中購買了運河的大量股權,實現了對蘇伊士運河的掌控。
這一下子改變了運河的局勢,從原本的英國和法國共同掌管蘇伊士運河變成了英國一家獨大,占據運河運營管理的大半話語權。
對於法國甚至大部分歐洲國家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
運河一家獨大也就代表著英國可以隨心所欲地關閉或者開啟運河,如果英國封鎖運河不讓其他國家通航,這豈不代表著其他國家的重要海上通道會被直接切斷?
可以說自從英國掌控蘇伊士運河之後,如何公平的確保各國都有運河的通航權就變成了歐洲一直熱議的話題。
為了改變自己的外交處境,法國人也決定豁出去了。他們打算聯合許多歐洲國家共同開啟關於運河管理權的探討,並且商討出一份能讓所有國家都接受的公平方案。
如果法國真的能夠做到讓各國都公平地享受運河的通行權,這會對法國的外交局勢造成成極其有利的影響。
到時候的德國再想通過外交封鎖的方式孤立法國,就基本不可能了,畢竟各國哪怕為了蘇伊士運河的通行權,也會儘可能與法國保持良好關係。
不過話說回來,想要確保運河的通行權,也就代表著必須要和英國人正麵對抗。
為了在競爭中不弱於英國人,法國一下子聯係了好幾個國家,其中還包括他們的老對頭德國。
為什麼法國人願意聯係德國呢?
原因也很簡單。首先,德國在非洲東海岸也有殖民地,他們對於蘇伊士運河也有通行要求。
其次,德國的海軍並不強大,就算他們擁有蘇伊士運河的通行權,也無法對法國的海軍造成威脅。
再加上拉上德國也能壯大聲勢,讓英國不得不放棄或者出讓大部分運河的掌控權,這也是法國人最終拉上德國的原因。
除了法國和德國這兩個超級強國之外,法國政府還聯係了奧匈帝國,俄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和奧斯曼帝國,隻要這些國家能夠聯合起來,哪怕是英國也不得不在這些國家的重壓之下選擇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