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隻有四個國家參與了這場戰爭,但戰爭的影響卻擴大到了整個歐洲。
參與這場戰爭的四個國家當中,除了人口和麵積都比較少的塞爾維亞之外,剩下的德奧俄三大列強都是歐洲主要的糧食出口國。
特彆是俄國,作為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俄國的糧食產量也是歐洲第一。
烏克蘭平原被稱為歐洲糧倉,每年生產的糧食暢銷歐洲,也是俄國獲取外彙收入的主要途徑。
俄國生產的糧食主要包括大麥,小麥,水稻,玉米,土豆以及甜菜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小麥和水稻的種植時間都在每年的四五月份。
這也代表著這場戰爭很有可能會影響參戰各國的糧食種植,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幾個月後的糧食收割。
先不說收割的問題,反正小麥和水稻的種植肯定是要受到影響的。
雖然俄國的環境更加寒冷,農作物的種植和收割時間也會被推遲。但烏克蘭平原相較於德國和奧匈帝國來說,可不算什麼較北的寒冷之地。
烏克蘭平原的小麥水稻種植時間都在4月底到5月初,而現在已經來到3月中下旬,這也代表著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烏克蘭地區就要進行糧食種植了。
雖然這場戰爭是在波蘭平原進行的,但因為俄國在動員後抽調了大量人力的原因,烏克蘭平原的糧食種植肯定也會受到影響。
因為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一旦戰爭爆發,動員的軍隊中有絕大多數都會是農民。
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農民始終占著國家人數的大多數。
在歐洲糧食產量必定減少的情況下,西班牙農業部門也向內閣政府提交了一份新的農業發展計劃,意圖在西班牙本土以及殖民地進行更大範圍的糧食種植,搶占歐洲糧食市場。
隨著戰爭的爆發,歐洲的糧食總產量不僅會降低,糧食總消耗量也會大幅度提升。
一方麵是因為戰爭的消耗,另一方麵就是在戰爭過程中糧食運輸的損耗了。
對於西班牙來說,隻要能夠提升糧食產量,也就代表著在糧食出口方麵必定會賺錢。
畢竟西班牙本土是沒有受到戰爭影響的,這也代表著農民們種植糧食的成本不會增加。在成本不會增加的前提下,肯定是糧食出售的越多就越賺錢。
這場戰爭還是比較可惜的,卡洛的兩個心腹大患英國和法國都沒有加入到戰爭當中。
如果英法都加入這場戰爭的話,那西班牙必定會啟動吞並摩洛哥和葡萄牙的計劃。
可現在,因為英國人還在虎視眈眈的原因,西班牙就隻能取消任何作戰計劃,靜靜的等待著這場戰爭的發展了。
在波蘭地區的戰爭打得火熱的同時,奧匈帝國也對塞爾維亞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說起來,這場戰爭的爆發原因還是因為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衝突,這次衝突才是這場戰爭的焦點。
俄國在波蘭地區硬扛數十萬德奧聯軍,這對於塞爾維亞來說算是一個好消息。但這樣的好消息無法改變正麵戰場塞爾維亞節節敗退的現實,如果塞爾維亞無法獲得援軍的話,這場戰爭實際上也打不了多長時間。
從戰爭一開始,塞爾維亞的首都貝爾格萊德就成為奧匈帝國進攻的主要方向。
在大量火炮接連不斷的轟炸之下,貝爾格萊德靠近邊境的地區很快就淪為了一片廢墟。
塞爾維亞政府也不得不搬遷到貝爾格萊德的南郊,那裡能夠遠離奧匈帝國火炮的轟炸範圍。
至於徹底搬離首都貝爾格萊德,這是塞爾維亞政府從來沒有考慮過的事情。
如果將首都搬離貝爾格萊德,這其實也代表著塞爾維亞在這件事情上已經認慫。既然政府已經認慫,那麼前線的軍隊自然也不會有太強的作戰欲望。
這也是塞爾維亞政府沒有撤離的原因,畢竟他們還是想要打贏這場戰爭的。
如果這場戰爭輸了,那他們就不得不移交波黑地區的叛軍首領。如果移交波黑地區的叛軍首領,也就代表著他們將完全喪失波黑地區的掌控權。
如此一來,大塞爾維亞的計劃也就成了空想。光靠國內這點人口和土地能做什麼呢?就目前的體量和人口來看,塞爾維亞完全比不上巴爾乾半島的另一個大國羅馬尼亞,和還沒有完全獨立的保加利亞算是難兄難弟。
1889年3月21日,奧匈帝國軍隊在波黑地區與塞爾維亞的邊境和塞爾維亞軍隊展開了激烈的交戰。
奧匈帝國方麵派出了三個師超過4萬人的兵力,而塞爾維亞的守軍也有接近2萬人。
奧匈帝國軍隊跨河進攻了河對麵塞爾維亞的邊境小鎮洛茲尼察,在經過好幾天的猛烈進攻之後,迫使塞爾維亞守軍不得不放棄了這座邊境小鎮。
不過塞爾維亞軍隊的英勇反擊還是給奧匈帝國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傷亡。這場戰役結束之後,奧匈帝國出動的4萬軍隊能夠持續作戰的隻剩下不到3萬人,而塞爾維亞方麵還有接近1.5萬人可以繼續投入到戰爭當中。
邊境洛茲尼查失守之後,塞爾維亞軍隊在以東大約10公裡處構建了新的防禦陣地。
小國家的壞處也就體現在這裡。塞爾維亞的東西和南北最長最寬也隻有不到300公裡,邊境小鎮洛茲尼察距離首都貝爾格萊德更是隻有100公裡左右的距離。
這也代表著塞爾維亞軍隊後撤的幅度有限,他們無法大幅度後撤幾十公裡構建陣地,隻能小幅度撤退,尋找可以防守的地形建造簡易陣地。
在這方麵,俄國國土麵積大的優勢就體現的淋漓儘致。
在戰爭的前一個月裡,俄國軍隊在與德奧聯軍的作戰當中有勝有負。雖然失敗的戰役比較多,但好在俄國的麵積比較龐大,可以肆無忌憚的後撤組建新的防線。
德奧聯軍拿這樣的俄國軍隊也沒有辦法,畢竟他們的軍備動員也沒有完成,軍隊是不可能突進幾十上百公裡去追擊俄國軍隊的。
如果貿然突進的話,反而會被俄國軍隊包了餃子。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導致德奧俄三國在波蘭地區打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戰線推進卻隻有可憐的30公裡不到。
甚至可以說,德奧俄三方都處於試探的階段。大家也都知道對方的主力尚存,在沒有找到合適的作戰機會的前提下,倒也沒有理由和對方硬碰硬打主力決戰。
這就苦了南邊苦苦支撐的塞爾維亞。
奧匈帝國軍隊在攻破了洛茲尼察之後,立刻向東繼續追擊撤退的塞爾維亞軍隊。
又經曆了幾天的苦戰,發現塞爾維亞將貝爾格萊德以西守護的很好之後,奧匈帝國軍隊當機立斷,放棄向東進軍,繼續向南轉戰瓦列沃。
如果說洛茲尼察是在貝爾格萊德以西的話,那麼瓦列沃已經位於貝爾格萊德的南方了。
更重要的是,瓦列沃所在的地方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往北就是塞爾維亞的首都貝爾格萊德,往南是塞維亞的重鎮烏日采,再往南則是邊境城市普裡博伊。
就算不能通過瓦列沃向北攻克貝爾格萊德,奧匈帝國的軍隊仍然可以向南占領塞爾維亞的西部邊境。
隻要西部邊境全麵淪陷,貝爾格萊德是否被攻破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沒有了西部邊境的守護,塞爾維亞這小小的國土麵積將會任由奧匈帝國軍隊馳騁。
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邊境主要是德裡納河作為分界,塞爾維亞軍隊也主要靠著這條河流來防守。
洛茲尼察被攻陷,相當於這條防線被打開了一個缺口。後續奧匈帝國的軍隊可以源源不斷的從這個缺口進入,跨過河流肆無忌憚的進攻塞爾維亞的土地。
因為清楚西部邊境的重要性,在洛茲尼察被攻克之後,塞爾維亞重新抽掉了接近2萬人的兵力,計劃從奧匈帝國的手中奪回這座邊境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