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緊張,再來一遍。”
沈三通看了賈玲的表演,很緊張,呈現出來的效果不是很好。
目前,賈玲處於人生低穀。
還沒考入中國廣播藝術團,也沒有拜師“想死伱了”。
她中戲學的是相聲表演,畢業後,由於女性身份接不到相聲演出,四處打工。
做過兼職主持人、劇本創作者、藝人臨時助理等工作,簡曆寫的挺豐富。
沈三通劇本創作階段,除了找戲文編輯,還找了一些會編小品的加入。
沈三通認為,劇本結構上專業的戲文編輯很強,但喜劇方麵要接地氣。
這方麵混劇場的喜劇人,甩專業編輯不知道多少條街。
05年的賈玲,還沒胖起來,但是沈三通對她的印象,還是那個胖胖的印象。
用誰都是用,賈玲適合,就給了她幾個工作機會,劇本填充,還有迷失項目,包括生快給了個角色。
《**滾燙》這部戲,真不如賈玲把自己的減肥拍成一部電影。
純減肥勵誌片,絕對精彩,票房也不會低。
《**滾燙》對比原版的《百元之戀》,本土化不是很好。
《百元之戀》社會背景是本子,本子經濟停滯,不是女主想廢,而是大環境如此。
《**滾燙》換成老中背景,因為老中經濟一直往上走,不用很努力,跟著環境走,就會過得不錯,所以顯得很彆扭。
改編的不夠好,合理性也不夠,恰恰是《**滾燙》成功的原因。
《**滾燙》表麵上是講述普通女生如何向上生長、如何為活出自我付出真心、努力和實力的動人故事。
實際上去責任化,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一點不沾。
票房的成績不能歸結於炒作營銷那麼簡單的原因,定位很是準確。
一般的喜劇是逗人笑,讓人忘記煩惱。
屬於“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境界。
承認存在煩惱,通過喜劇方式逗觀眾一笑。
而《**滾燙》徹底邁入了另一個次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父母的親情隻是“蜻蜓點水”,妹妹的存在是為了證明樂瑩的“百無一用”,拳擊男友的功用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映襯,遠房表妹的“口蜜腹劍”把姐姐推到絕望的懸崖,燒烤店的老板和同事要麼“添油加醋”、要麼“雪上加霜”。
我的煩惱和我沒有關係,是身邊人,是社會造成的。
煩惱和我無關,煩惱消失了,剩下的隻有一點憤怒和怨氣。
然後,當我認真起來的時候,立刻崛起,減了一百多斤,變成了強者,找回了自己。
賈玲要是真合理化,讓年輕人照鏡子。
李佳琦那種,藝術性成了,票房就砸了。
《**滾燙》能有那麼高票房,是因為這是徹頭徹尾的一部爽片。
賈玲團隊,或者說賈玲太強了,太明白觀眾喜歡什麼了。
沈三通今生拍電影,從業內人來看,有了更多理解。
對**滾燙的評價,取決於認為電影是什麼。
如果隻是一種娛樂方式,給大眾提供某種情緒需要的,《**滾燙》是很優秀的。
卸掉了責任,打了雞血。
如果把電影功能拔高,上價值,毫無疑問《**滾燙》沒法解決社會問題。
在沈三通看來,縱觀在影視行業這個奇行種遍地的地方,賈玲還不錯。
嗯,至少不背手鞠躬。
當然沈三通從電影角度來看,有點可惜。
賈玲如果怕自己的減肥勵誌片,是有可能弄出《洛奇》那樣,廣泛提振社會士氣的電影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