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
沈三通這個北方人,很不習慣南方的天氣,不光是熱,還很濕。
傍晚。
結束深圳這邊的路演,一行人馬不停蹄趕往廣州。
“他們想乾什麼,還有臉糾纏?”
陳澈希怒氣衝衝道:“不隻是《肩上蝶》官微,張誌亮站出來點了我們的名,弄了幾張豆瓣截圖差評,同一個賬號給《狼牙》好評,說我們帶節奏。”
“攻擊電影尺度大,給了我們特權。胡扯電影藝術,站在藝術高度對我們指指點點。”
“有點給臉不要臉了!”沈三通看了一下,果然張誌亮親自出來了。
有些生氣。
這就不隻是商業摩擦,帶著點含沙射影,往特權和人品上引。
也是,這些搞“藝術”的,比不要臉的更加不要臉。
品德低劣的尚且清楚自己不是好人,做壞事、撒謊,清楚自己站不住腳。
但是掛上“藝術”的名號,可以理直氣壯的顛倒黑白。
不過沈三通依然冷靜:“你知道他什麼情況,要乾什麼?”
“騙了投資人的錢,為了電影博版麵說不過去啊,他這個電影都要死了。”
“我不是圈外人,真的能讓院線把他片子撤下來的,甚至封殺他。”
沈三通沒點名封殺過誰,也不打算這樣做。
但不代表他不能做。
他一直秉持著打的是群體,而不是個體。
如今國內院線有兩尊財神爺,一個是三通娛樂,另一個就是好萊塢進口片,後者發行掌握在中影手裡。
院線逐步整合起來了,但三通娛樂依然占據主動。
店大欺客,同樣客大了也能欺店。
沈三通電影就是印鈔機,他封一個人比中影好使。
三通娛樂隻是私營公司,不用考慮輿論影響。
“《肩上蝶》排片大幅度下降,這周五《哈利波特》上映,恐怕隻剩下一兩個點,不甘心?”陳澈希想了想,分析道:“發行方是安楽,有沒有這方麵原因?”
重新看了一遍張誌亮的微博,沈三通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最後一段扯到藝術,難怪覺得很怪。
原來不隻是立牌坊,是有意識想往這方麵帶。
《狼牙》最初上映輿論裡,就有一股很陰的力量,往藝術話題上引導。
鍥而不舍說他追求藝術。
因為無腦黑的公知聲音太大,以至於明著支持,實際反對沒有輿論生存空間,被跟著公知的水軍淹沒了。
再加上《狼牙》的成績,橫掃一切。
過於爆炸,上座率六七成,很多場次爆滿,有點早年看電影的感覺。
沈三通感覺自己大勢建立起來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已經實現了對電影行業的部分壟斷。
這種壟斷跟技術、資源壟斷不太一樣,是內容上的壟斷,故事性壟斷。
故事性壟斷,不願意拍東大人當救世主,不願意拍荷爾蒙爆發,不願意拍讓觀眾輕鬆的故事
沈三通來拍!
也和內外部某些力量的壓製有關係。
沈三通對於電影的定位,就是休閒娛樂,情侶、家庭都很適合,就是娛樂!
放在這個世道,真就是獨一份。
《狼牙》又是市場化之後第一部軍事冒險動作大片,受眾之廣比一般喜劇片大多了。
為什麼後世觀眾無腦選喜劇看,因為喜劇最沒有格局,不用看電影低常識主創的私貨。
稍微有些格局的,低常識這波人就會搞砸。
不是觀眾不想看電影,是有這個需要的,隻是電影拉胯。
《抓娃娃》說明了一切,並不是合格的喜劇,但是票房依然很高。
要是簡單的喜劇片,票房會更好。
偏偏想要探究些東西,思考又很幼稚,總要來點擺不上台麵的私貨。
隨著《狼牙》票房一路橫掃,捧殺節奏降了,但還是有人往藝術方麵引導。
沈三通覺得怪,但又不好說到底是他疑神疑鬼,還是真的某些力量形成了合流。
合流也是有可能的,本身就有各種牽扯。
如果不是電影還在上映,沈三通壓根不會搭理這類言論。
沈三通也有點分不清,他現在到底是怎麼一個大眾形象。
觀眾是不是把他電影和立場分離,是不是因為他電影好,才容忍了他的立場.
再加上他各種緋聞、逸聞,可以說完全是個混沌狀態。
某些媒體整天重複聒噪,沈三通自己也迷糊,很難說其他人會不會迷糊。
再加上東大人,非常的理智,比如買車,看好萊塢電影,不是不知道人家暗戳戳的看不起,但是你產品力好,那我就買。
而當這些暗戳戳惡心人的品牌,產品力下降之後,馬上就會感受到東大人的冷酷無情。
從早期的本子電器品牌,到三星手機,還有外資車、合資車,無不是如此。
所以確實有可能觀眾不認可沈三通個人以及發言,但因為電影質量夠好,所以選擇消費。
一直以來,沈三通不看輿論,隻看基本麵。
平時他不太在乎身上的節奏,現在卻不能不在乎。
《狼牙》熱映,《哈利波特》上線後,加上《變形金剛3》,要麵對兩部好萊塢大片,這個時候的節奏能傷害電影。
不過沈三通依然不打算出手。
一方麵不值得他出手,張誌亮算哪根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