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結束,新一年到來,各個公司總結自己過去一年的成績,三通娛樂也不例外。
沈三通隱退後,對三通娛樂做了梳理,準確的說是瘦身。
專注電影主營業務,非主營業務進行剝離,該分的分,該賣的賣。
咖啡之類的線下業務賣了出去,遊戲、互聯網業務獨立運行,經紀、電視業務拆分。
專注打造以電影為核心,以內容創作驅動的娛樂公司。
而三通娛樂在電影市場上,獲得了充足回報,創下了誇張的成績。
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384億元,相比去年增加132億,增長率高達52%,增速比去年大踏步放開好萊塢電影還要多。
國產片票房227.8億,增加95.8億,增長60%,跑贏了大盤增速。進口片156.2億,增加52.2億,增幅30.5%。
其中三通娛樂電影票房170.85億,僅三通娛樂票房便比進口片要高,比之去年增加83億,增加95%,幾乎實現份額翻倍,占國產片市場份額的75%,總票房的45%左右。
《趙子龍》和《囧途4日在東京》帶動龍年春節檔繼續火爆,《精絕古城》《魔盜團》帶動暑期檔再創新高。
電影市場之上,不是三通娛樂一家獨大,而是三通娛樂憑借一己之力帶著中國電影飛馳!
最近幾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增速呈現雙核驅動,一個是三通娛樂,另一核是好萊塢進口片。
12年雙核強弱有所轉變,三通娛樂的驅動能力明顯更強。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隨著市場份額擴張,依然保持高增速,展現了電影市場的巨大潛能,也展現了社會麵的勃勃生機。
不是說不存在問題,而是成績大於問題。
大部分人是日子人,想要日子越過越紅火,對於美好生活充滿向往。
電影是要花錢的,是最真實的民意表達。
電影局組織的新年茶話會上。
沈三通攜帶著三通娛樂的成績單,高調表達對張一謀的支持:“現在有人說我沈三通厲害,這一點恕我不能認同,我隻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
“中國電影最大的幸運,就是在發展關鍵路上,我們有張一謀導演這麼一個不計個人毀譽、毅然改弦更張的領軍人。”
在現場的老謀子,當即老臉一紅,連忙說道:“沈導客氣了客氣了,不敢當不敢當。”
與會的領導、導演,無不倒吸一口涼氣。
我靠!
沈三通這是要乾什麼?
不少人心裡都湧現出沈三通要搞事的想法,畢竟在搞事上,沈三通確實喜歡搞事。
“當得起。當得起。”沈三通堅定道:“張導沒有拘泥於藝術電影的窠臼,而是勇敢的踏步往前走,如果隻是停留在藝術電影領域。中國電影早就死了,隻能龜縮在電影學院和學術研究上。”
張一謀哪敢承認:“沒有我張一謀也會有其他人。”
“您就彆謙虛了,過分的謙虛是驕傲!”沈三通說道:“2002年《英雄》以2.5億票房橫掃市場時,很多人批評張導向資本屈膝、消解藝術追求。”
“當年我還是學生,為張導在學校搖旗呐喊,和同學老師辯論。十年後再回望,事實勝於雄辯!爭論可以休矣!”
“《英雄》這部作品恰如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中的破冰船,用商業邏輯撕開了產業升級的突破口。”
“好萊塢大片壓境、國產電影舉步維艱的世紀之交,張導以武俠外衣包裹的市場化嘗試,客觀上完成了三大曆史使命。”
“第一,驗證了中國市場的票房潛力。”
“《英雄》首次將觀影群體從文藝愛好者、電影愛好者,擴展到普通市民,當年BJ新東安影城單日排片45場的盛況,直接刺激了全國院線建設熱潮,2003年銀幕數同比激增37%。”
“這為後來諸如《狼牙》《精絕古城》的爆發奠定了硬件基礎。”
“第二,打通了電影工業全產業鏈。”
“從跨國融資到特效外包,從整合港台創作資源到開發衍生品,《英雄》的商業運作手冊至今仍在被行業沿用。當年被詬病的廣告植入,恰恰開啟了影視項目多元化盈利模式的探索。”
“第三,重構了類型片創作範式。”
“通過將第五代擅長的視覺美學與商業敘事嫁接,《英雄》既保留了作者電影的基因,又開創了中式大片類型。”
“這種平衡藝術追求與市場規律的實踐,為後來的古裝大片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模板,也為後來的曆史大片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張一謀導演的《英雄》,不隻是商業突圍,更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裡程碑式探索。”
張一謀一開始是不好意思,聽著聽著心忽然不安了起來。
怪怪的!
這些話在他墳頭說,好像比今天的會場上更恰當吧?
其他人也都是神情各異,不知道沈三通喉嚨裡賣的什麼藥。
沈三通自顧自繼續說,交流吧,大家碰撞思維,本來就是商業互吹:“今天中國電影市場逐步穩居全球第二,不應忘記《英雄》在寒夜裡點燃的那把火。”
“就像高鐵發展要感謝先鋒號實驗列車,電影產業化同樣需要先行者試錯。”
“我們在銀幕上欣賞《精絕古城》的刺激探險,不能放下碗罵娘!更不能忘記當年頂著罵名架設產業階梯的前輩!”
“向張一謀導演,和老一輩電影人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