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眨眼之間,距離唐僧西遊便過去了十四年。
曆經風霜險阻,終得圓滿,終見得靈山大雷音寺。
曆劫轉世的唐三藏歡喜不儘,便要上前行禮。
不曾想,他身旁的孫悟空先大喊一聲道:“如來老兒,我們來了,快點給我們經書,好普渡世人啊。”
此言一出,唐三藏頓時麵色大變,顧不得孫悟空身份,連忙嗬斥道:“悟空放肆,佛祖在前,豈容你這等喧鬨?”
孫悟空聞言發出一聲嗤笑,卻不理他。
好好的一個和尚,念經念傻掉了。
大雷音寺內,寶座之上,正春風得意的如來佛祖聽到這裡,麵色微微一沉,眼中浮現一絲不悅,自從薑山閉關之後,西遊由他一手主持,哪個不對他必恭必敬,哪像孫悟空這般。
隻是為了大局,暫且忍這猴頭。
如來令左右使者接引,唐三藏大喜過望,歡天喜地地入內,見著如來佛祖寶相莊嚴,高居蓮台,似大道化身,至高無上,佛法圓滿,麵色更是激動,當即朝著如來佛祖跪拜叩首,獻上通關文牒,表明禮佛之心。
豬八戒、沙僧也紛紛效仿。
唯獨孫悟空隻是行了個佛禮,微微欠身,然後就光棍地站在那兒。
如來佛祖也不氣惱,若是沒有經曆方才孫悟空叫門的事情,他或許還會希望孫悟空行禮,但如今孫悟空什麼都不做,那便已經是好事,接過通關文牒細看,卻不見文牒表麵上一個個國家璽印,而是觀測裡間人道的氣息。
十萬八千路遙遙,一十四年風霜路。
三三災,九九劫,西遊降魔,眾生怨念,功德彙聚。
如來佛祖麵上笑意更甚,那一步的路徑他看到了,當入合道境!
“弟子玄奘,奉東土大唐皇帝旨意,遙詣寶山,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賜回國。”
這時,唐三藏又叩首請命道。
如來佛祖這才又道:“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隻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鬥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之災……”
唐三藏在下滿是認同之色,側耳傾聽。
孫悟空隻差沒有把白眼翻上天去。
好個胖和尚,竟比紅孩兒還不要臉。
南瞻部洲,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那你這西牛賀洲這一路,物少人稀,也沒見殺戮哪裡少了。
那車遲國的國王重道滅佛固然不該,但敬重你佛的時候,你們也沒給他下雨,保佑他風調雨順啊。
還有那烏雞國國王,敬重你佛,結果你非要派個菩薩下去,然後故意化作凡人刁難折辱於他,凡間帝王氣不過將菩薩壓入水中,你又讓烏雞國王在井下泡了三年,讓坐騎占了他的江山。
且南瞻部洲李世民多造殺孽,然而在未有妖魔的時候,緣何各國都願在通關文牒上蓋印?無非懼怕李世民罷了。
便如烏雞國太子所言“你想那李世民自稱王位,一統江山,心尚未足,又興過海征伐。若知我王害了他禦弟聖僧,一定興兵發馬,來與我王爭敵。奈何兵少將微,那時悔之晚矣……”
占了人家的便宜,還非要賣乖,果是不要臉。
“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解釋災愆……”如來佛祖自顧自地說著。
聽到此間,一旁站著的護法伽藍關羽麵色又是一變,他此刻身份雖是佛門菩薩,但身在佛門,心在儒門,當著麵誹謗儒家,要不是打不過你,非送你一刀不可。
如來佛祖點評完東土,又給自己佛法打完廣告後,才意猶未儘地看向左右尊者道:“阿儺、伽葉,你兩個引他四眾,到珍樓之下,先將齋食待他。齋罷,開了寶閣,將我那三藏經中三十五部之內,各檢幾卷與他,教他傳流東土,永注洪恩。”
二尊者領命,將唐三藏一行帶下去,唐三藏大功告成,滿心雀躍,豬八戒、沙悟淨則因為有仙品享用,得了造化,延年益壽,修為提升,歡喜不儘,唯孫悟空忍不住翻白眼,一群憨貨,若是這三藏真經真可普度,哪用得著等到現在?
真正的真經就在手中而不知。
不過吃了如來佛祖的東西,孫悟空也沒有什麼心理負擔,大快朵頤。
等想用完畢之後後,阿儺、伽葉才帶他們四人前往寶庫,領取佛經,經文眾多,琳琅滿目,看得唐三藏眼花繚亂,又是歡喜,隻是等他看完之後,阿儺、伽葉才冷不丁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