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地主武裝,原本他們和士紳關係還是不錯的,軍紀敗壞也不會對“自己人”下手。
導致雙方鬨翻的主要原因,還是他們拿了錢,依舊沒有能夠擋住叛軍。
錢花了出去,卻還是讓大家遭了兵禍。
損失慘重的士紳,除了嫉恨叛軍外,對團軍的無能也非常不滿。
吃過虧之後,再想拿“保境安民”去忽悠大家出錢出糧,就玩不轉了。
等到官軍收複湖廣,不光士紳不願意讚助團軍,就連商旅、百姓也不願意給他們交錢。
沒有第一時間意識到問題,團軍依舊靠武力強行征收,一下子站在了所有人的對立麵。
白毅峰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局麵已經無法收拾。
迫於無奈,在大戰爆發之後,他才主動請纓。
事實上,他自己不站出來請戰,鎮遠侯也會強行指派他出征。
畢竟,人家有自己的嫡係武裝,團軍的存在非常礙眼。
直接下令遣散,又要花上一筆巨款,還容易惹出亂子。
消耗在戰場上,對各方來說,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能帶走多少,算多少。
北方的局勢,同樣非常糟糕。
先帝時期的改革,也擋不住連綿不絕的天災。
關中存糧有限,叛軍要不了多久,就會出關劫掠。
渡過了前期階段,流寇殺入河南,後麵那些地方官就會主動上門求我們出兵。
打不過成了氣候的傅皓軒,我們還打不過一群流寇麼?”
白毅峰故作鎮定的分析道。
叛軍出關的推測,這是他參加軍事會議,從中獲悉的。
預測會不會成為現實,他自己也不確定。
現在為了安撫人心,這必須是真的。
雖然受困於團軍的惡名,一眾團軍高層都沒有了退路,但想要大家奮鬥,還是需要一張大餅。
在河南發展,還是在湖廣發展,並不重要。
關鍵是團軍必須發展起來,大家的榮華富貴才有保障。
哪怕到了現在,團軍內部依舊渴望獲得正式編製,加入大虞朝的統治隊伍中。
……
南京城。
看著手中的戰報,傅皓軒眉頭緊鎖。
單純看戰績,安慶反擊戰打的確實不錯,光斬首都破了萬。
這是吳軍從大戰爆發到現在,取得的最大戰績。
戰術上獲勝,戰略上卻讓吳軍變得越發被動。
戰火越燒越旺,戰線越拉越長,整個吳國都找不出幾個安生地兒。
受戰爭的影響,多地冬耕遭到重創,來年春糧必定減產。
“武穆侯的捷報,大家都看到了。
這一仗打的不錯,重創了敵軍,打出了我大吳的威風。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沒能留下江西第一鎮,讓秦天瑞所部流竄了出去。
除了少許殘敵外,安慶戰役基本告一段落。
接下來從何地發起反擊,諸位愛卿可有想法?”
傅皓軒開口詢問道。
甭管安慶戰役是否達到預期,他都必須大力宣傳。
開戰到現在,吳國一直在被動應戰,各地的戰況均不樂觀。
相比不斷丟城失地,安慶戰役最少擊敗了敵軍,還有上萬的斬獲。
藝術加工一下,約等於殲敵五萬,重創了江西和湖廣兩省組成的聯軍。
“陛下,閩浙總督麾下景逸風所部,正在向蘇州府發起進攻,其部眾大約三萬左右。
相比其他幾處戰場,偽朝在蘇州一線的兵力部署,算是相對薄弱的。
武穆侯結束安慶戰役之後,正好讓他揮師南下,參與蘇州會戰。
擊潰了景逸風所部,不光穩定了我朝後方,還可以順勢收複鬆江府,把戰線推進到杭州一帶。
條件允許的話,順勢發起浙江會戰,攜大勝之威一舉蕩平閩浙聯軍。
四路偽朝大軍去其一,後續的仗怎麼打,戰略主動權就回到了我們手中!”
兵部尚書範修文當即拿出了作戰方案。
為了這場會戰,吳國上下可是下足了功夫。
可惜再怎麼努力,麵對官軍的多路圍攻,吳國還是表現的非常吃力。
坐擁百萬大軍,那隻是糊弄人的虛數,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隻是少數。
分布到各路戰線後,吳國中可動用的機動兵力,也就那麼十幾萬。
聽起來數字很大,可還是覺得兵力不夠用。
戰鬥力上的差距,決定了他們必須集結數倍的優勢兵力,對上官軍主力才有一戰之力。
“範大人,此言差矣!”
“戰場上兵貴神速。除了考慮敵人的強弱外,我們還要考慮調兵速度。
武穆侯所部在安慶,無論是參加九江戰役,還是去馳援南昌,都比南下蘇州府更近。”
右相楊敬仁當即反對道。
長途跋涉,也是會影響部隊戰鬥力的。
剛打完安慶戰役,部隊尚未來得及休整,馬上又要他們南下蘇州參戰。
一番折騰下來,大軍都成了疲兵。
並且這樣高強度調兵,對後勤也是一個考驗。
吳國的控製區雖然富裕,但地盤卻不大。
此時半數的疆域都被卷入戰火中,僅靠剩下的幾個州府,為大軍提供補給,壓力可想而知。
現在的戰鬥,每一天都在消耗吳國的老本。
對一個新生政權來說,高強度的消耗,無疑是危險的。
“楊大人,留在西邊和偽朝開戰,要麵對李牧那賊子。
參考過往的戰例,野戰中同此人發生遭遇的部隊,就沒有能討到好的。
武穆侯雖然用兵如神,可是遇上此人,怕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範修文的回答,讓楊敬仁一肚子的理由都憋了回去。
甭管從哪邊展開,首先要保障的是能夠打贏。
從白蓮聖國到大吳政權,他們從沒有在李牧手中占到過便宜。
剛剛結束的安慶戰役,戰報看起來亮眼,但一眾高層都知道這是虛的。
團軍殺的再多,也影響不到大局。
“按兵部的計劃,儘快落實吧!
派人叮囑廬州鎮守將軍,守護好城池即可,不要擅自出城和偽朝軍隊交戰。”
傅皓軒緩緩說道。
選擇讓大軍南下,相當於放秦天瑞所部離開。
從個人感情上來說,能夠殲滅一股敵軍,肯定不會放手。
可戰爭要從全局考慮,秦天瑞所部在整場會戰中占比微乎其微。
調集大軍過去追捕,勞民傷財不說,關鍵是沒把握追上。
越過廬州府之後,隔壁的疆域,就在偽朝控製中。
吳國無力再開辟一路戰場,找到敵人的落腳地,也沒法發起進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