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七十五年,臘月廿九,午時。
“嗡嗡嗡。”一道道金色的光束大幕,從本命高原的天穹之上落下,而後化作道道人影。
正是內閣,六部等官員,當然還有此前獲得過仙法的布政使等封疆大員。
相比於嘉靖六十年底的高原議政,這一次的人數,更為龐大。
一些官員,雖然嘴上說著,沒臉見皇上,可真正到了參與高原議政的時候,一個個還都是第一時間在心裡默認同意了下來。
畢竟,在這些人看來,能夠參與高原議政,何嘗不是一種青雲路坦途的一種表現?
高原,陰沉沉的天穹之上,飄灑著鵝毛大雪,不過在本命大明的作用下,這漫天大雪,天地間一片銀裝素裹,都不過是裝飾而已。
根本不會讓在場眾人感受到寒冷,當然更不會讓這些雪花落在所有官員的身上,顯得狼狽。
“嗡。”
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後,嘉靖跟呂芳的身影,也跟著出現。
“臣等叩見皇上,吾皇聖躬安。”
看到嘉靖出現,以嚴嵩為首的群臣紛紛跪倒在高原之上開始高呼行禮。
打量一眼麵前群臣的修為,並無意外,依舊是嘉靖七十年時的樣子。
五年時間,眾人的修為並未有變化。
呂芳、陸炳、裕王和景王這四個大明第一梯隊的修士,修為依舊是築基後期,並未有突破金丹的跡象,不過修為氣息卻是愈發的渾厚。
清風跟禪霜二位國師,也依舊是築基初期,以嘉靖的修為,一眼看去,自然不難發現,距離二人恐怕突破築基中期也不遠了。
估計也就一年半載的時間就能突破。
然後是嚴嵩、嚴世蕃、徐階、海瑞四人,嘉靖七十年突破到築基中期,依舊沒有動。
此外,像是高拱、張居正、趙貞吉,黃錦、徐璠、陳洪、石三、嚴紹庭、胡宗憲、王崇古和俞大猷,依舊全部清一色的築基初期。
與清風和禪霜二人差不多,估摸著也就剩下一年半載的時間,就可以突破到築基中期。
總體來說,五年時間,並未改變什麼。
而對此,嘉靖也是絲毫的不意外,隨著修為境界的提高,突破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而事實上,得益於本命田的存在,眾人隔個幾年,就能集中獲得一次修為,集中爆發突破,這已經是作弊一般的修煉速度了。
畢竟,本命田這東西,是直接賞賜修為的,這賞賜的可不是什麼靈氣之類的。
雖說本命田就是一個彙聚眾人修為之地,本質上講,還是自己多年的苦修,和對本命物的打磨,但大明是按照政績和個人反哺相關賞賜。
也就是說,將所有人的修為彙聚一點,然後統一按政績分發下去,但積攢一次突破和一點點積累,這過程中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更彆說,這其中還有政績一項,就等同於是將彆人的修為,分出了一部分給你。
而且不僅如此,本命田每次下發修為,都會存儲很多一部分,用作儲備。這部分儲備的修為,就是用來額外賞賜政績可觀之人的。
雖然從本質上講,過程中誰都有可能被割一刀,但正因為這種誰都可能受惠的方式,讓群臣有了動力,同時對本命田趨之若鶩。
也是因為如此,即便五年的時間,眾人在修為上都沒有突破,但卻是一點都不慌。
因為他們知道,隻需要努力發展政績,同時不斷的打磨自己的本命物,甚至就算沒有本命物,隻負責打撈政績,他們的修為也會在本命高原的賞賜之下,不斷突破下去。
“朕安,”嘉靖一擺手,麵前出現一張比嘉靖六十年時,要大了近一圈的石桌,而石桌以中部為分界線,外圍也出現了一圈圈的樹椅,道:
“平身入座吧。”
“謝皇上。”群臣躬身行禮後,紛紛入座。
一些第一次來高原的官員,則是看著這一幕幕,紛紛驚歎連連。
天穹飄蕩著雪花,嘉靖坐於主位上。
相比於嘉靖六十年時的座次,這十年期間,倒是多了一些變化,那就是裕王跟景王之下,分彆坐了九王,然後是清風和禪霜,呂芳。
跟著,則是嚴嵩等內閣和司禮監眾人,依次按照“順時針”方式入座。
對於九王的入座,裕王跟景王對視了一眼便移開了目光,他們如何看不出,這是父皇有意為之,為的就是鍛煉九王。
而此前,父皇閉關的十年時間裡,九王是沒資格入座的,就算是帝璽也沒有邀請。可見,父皇這是在告訴朝臣,要培養九王了。
“知道你們最關心的是什麼,”嘉靖靠坐在禦座上,抬了抬手,指著石桌上,堆積的一捆捆政績卷軸,道:“先從政績開始吧。”
“老規矩,還是按之前的,先對各布政使司,府州、縣的政績,進行評級。”
從嘉靖六十五年開始,因為內閣眾人都突破到了築基期,所以政績考核範圍也就擴大了,直接覆蓋到了縣級。
“是。”
嚴嵩等人紛紛麵朝嘉靖拱手,而後便開始分發卷宗,開始評級。
嗯,值得一提的是,石桌上坐著的,除了九王,全都是築基期,神識掃過自然非常迅速。
而且,這些年為了細致化的計算政績,內閣更是極致的細致化了考核評級標準。
也因此,石桌上堆積的政績卷軸非常之多。
先從六部和京城的四品以上官員的政績考核評級開始,這讓坐在外圍一圈的六部、督察院、翰林院等官員,都是心中忐忑不已。
畢竟這是皇上帶著內閣司禮監,當麵評級,而這五年來,他們的政績又不行,一時間,每個人都緊張的大氣不敢喘一聲。
當然,這是在本命高原之上,就算他們真的不喘氣也沒什麼關係就是了。
有神識輔助,考核評級可以說是非常之快,僅僅隻是用了不到半個時辰就全部完成了從布政使司,到縣級官員的政績評級。
不過此時,包括內閣眾人在內,所有人的麵色都有些不好看,隻因為太差了。
京城四品以上的官員,政績評級,單單就他們給的,統一隻到六品,天知道帝璽評級,去掉不可避免的一定水分之後,還能降到哪去?
七品?八品?甚至是九品?
此外,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一百四十多個府、一百九十三個州、一千一百六十九個縣、四百九十三個衛和三百五十九個所。
除了衛所屬於軍方,畢竟不是戰爭時代,將領的政績沒有太大變化外,其他省級封疆大員的政績,均攤開來,隻達到了可憐的八品。
等到帝璽提純政績之後,估計會降到九。
就連向來政績領先所有人的山東布政使,徐熙然,這次的政績評級也隻有五品。
(注:詳見第223章。)
可見,巨糧危機之下,整個大明官員階層的政績,都受到了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