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陶名叫陶小娟,1971年生,大學釀酒係發酵專業畢業,分配在縣輕工業局工作,這位姑娘算不上美女,隻157公分高,雖然穿著高跟鞋,跟穿平底鞋的葉青枝高差不多,而且隻有48公斤,顯得清瘦,相貌比不上葉青枝那麼白皙,臉上還有不少雀斑。
其實,這是我們的苛刻要求,平時到大學校園裡逛一圈,大都是長得不高、也並不十分漂亮的青年人。
老天爺待人還是前前後後衡量了一下的,他不會把所有的優點都集中賜給一個人的,而是像屠夫賣肉一樣,好的給點,差的也搭配一點,就是說,一個人的身材長相一流,但是賜給他的智慧就一般了;有的人身材長相一般,老天爺賜給她的智慧卻是超群的,要不然,好的全給一個人,差的也全給一個人,他們在世界上怎麼做人,怎麼生存呢?
要找好看的,最好是在韓國的電視連續劇中去找,但是,那些美女帥哥會不會到爬橋村裡來呢?
就是來了,他們會不會為爬橋村的建設出力呢?所以呀,我們考慮問題還是要實在一點,看人,不光之要看外表,還是要多從本質上看,要看她的文化水平、知識素養,隻要她肯為爬橋人民出力,我們就歡迎!
隻要她踏踏實實為爬橋人民辦事,我們就敬重她!要看美女?你從發廊門口走時多看幾眼就是了,這裡是爬橋村,是老實農民求溫飽、求發展、求富裕的地方,就不能要求我們的工作隊員像電影明星那麼漂亮了。
陶小娟這一次被派到爬橋村來任工作隊員,剛開始,她還十分不情願,後來是經過領導反複做工作才來的,說實話,現在駐隊,比不得大集體時駐隊。
那時候,工作隊員駐在生產小隊裡,小隊裡安排他們住在條件比較好的社員家裡搭飯,工作隊員在房門上貼一張抄寫紙,標明:年、月、日,早餐、中餐、晚餐,吃了飯,就在所對的空格內劃一個圈,沒有吃,就打一個X,月底統計,工作隊員把國家發的每月6兩(正常供應4兩,加駐隊補助2兩)油票交給住戶,按每餐1角5分錢、4兩糧票結算給住戶,隊裡會計來記下,視情況給住戶補助一點柴草、糧食,不讓住戶吃虧。
有些生產隊裡乾脆讓工作隊員在一家吃一天,輪流值班,因此,有些隊裡的老人說:“工作隊員像爹爹,比爹爹還狠。我們灣裡的大爹,有四個兒子,一個兒子供一個月輪換;工作隊員成了全灣人的爹爹,都要供養他!”不過話說回來,工作隊員住在隊裡,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栽秧、割穀、挑草頭,除開會、學習誤工之外,要抵大半個勞動力,工作隊還給生產隊裡帶點化肥、餅的指標,解決一點實際困難,有些有權的工作隊員在招生、參軍、招乾時,幫忙住戶,把子女安排出去參加工作,住戶當然感激不儘。
現在分田到了戶,工作隊員下去,就成了大負擔,沒有人願意做飯工作隊員吃。
大多數的工作隊是自帶炊具、自備柴、米、油、鹽、醬、醋、菜,自己燒得自己吃,不添加村裡的麻煩。
有的還給村裡帶去兩、三萬元錢,一部份為村裡做點公益事業,另一部份讓村裡作一點招待費的開支。
夏雨晴的工作單位——農村工作部,是一個窮單位,沒有錢給村裡,陶小娟的單位——輕工業局也不景氣,也沒有錢給村裡,再加上現在的政策變了,上大學不興推薦與選拔了,全憑考試,在部隊裡提乾,也是要先考取軍校,上麵也停止了直接從農民中選拔國家乾部,各種各樣的物資,市場上敞開供應,農民沒有什麼要找工作隊員的麻煩了,所以呀,都不願意要工作隊員住在他們家裡呢,隻有葉青枝,她當著支部書記,對工作隊員推不脫,也不能推,隻有把夏雨晴、陶小娟安在自己家中吃住。
夏雨晴是農民出身,曉得農民的艱難,自己的工資不多,有的是一把力氣,一有空,就幫忙住戶搞勞動,做農活,種菜、喂豬,去年熱天,還買回了20個捕鱔魚的籇子,抽時間挖蚯蚓,纏喂食,天黑以後在湖溝裡、堰塘裡、稻田裡下鱔魚籇子,有時一天捕3到5斤鱔魚,喂養在小缸裡,來了客,炒一盤黃燜鱔魚絲,或者做一碗蒸鱔魚。
老黃瓜煨鱔魚,鱔魚火鍋都好吃,這蒸鱔魚葉大伯是怎麼做的呢?他先挑選每條100克以上的鱔魚,從脊背上下刀,貼著脊刺剖開,剔除脊剌和內臟,清洗了,切成10厘米長一段,拌上精鹽、雞精、醬油、稍許豆粉,放入油鍋內炸成焦黃色,撈起來,瀝乾油,在海碗底放進生薑、蒜砣,(以獨蒜砣最隹),把油炸了的鱔魚段放進碗中,進蒸籠蒸,熟後放醋,爽口、不膩、細嫩、味美,客人們讚不絕口,久而久之,爬橋村的蒸鱔魚出了名。
鱔魚捕得多了,葉大山大伯提到街上去賣,13元錢1斤,換了錢買油、鹽、醬、醋、胡椒、味精、生薑、洗衣粉、衛生紙、香肥皂、洗發露、小菜,總之葉大伯多了一項收入,手中不為難,對夏組長還是很客氣的。
現在多了一個小陶,不知道她會是怎麼樣,要她能體諒葉大伯的艱難才好,老人在心裡盼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