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世民的怒吼,李象腦袋裡飄出一個問號。
怎麼事兒這是?
他立刻走進立政殿,恰巧迎麵飛過來一根兒筆。
伸手一探,李象便將那支筆捉住。
“阿翁,發生什麼事了?”他關切地上前問道。
見到是李象前來,李世民衝他點點頭,將手中的奏疏遞給李象,口中猶自在生氣地罵著。
“你自己看吧,百濟蕞爾小邦,我早晚必滅之!”
李象接過奏疏,大意上寫著的是百濟王義慈不聽唐使勸告,執意去親征新羅,並且勾連高句麗和倭國。
仗著山高路遠,完全不把大唐放在眼裡。
這事兒說小也不是很小,畢竟關乎大唐的臉麵。
媽的你現在就敢不聽大唐的話,將來你乾什麼我都不敢想。
其實百濟與新羅的恩怨,也怪不到百濟的頭上。畢竟當年兩國聯手對付高句麗的時候,新羅忽然玩了一手背刺,把人家國王都給活捉了,頗有孫氏鼠輩之相。
但這些和大唐沒有關係,畢竟在巨唐這種天朝上國的眼中,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
兩相比較之下,這個聽話的新羅,才是大唐的好狗……好朋友。
李象將奏疏放回到案幾上,李世民見了,哼了一聲問道:“看完了?有什麼想法?”
想法?
能說啥,說阿翁您要派您戰無不勝的蒙古水師玩一手仁川登陸?
“我建議阿翁最好還是不要發怒。”李象攤攤手。
“為何?”李世民挑起眉毛。
“因為這點事暴跳如雷,卻又不能興兵問罪,會顯得您是在無能狂怒。”
李象語氣平淡,突出一個氣死人不償命。
李世民想到李象會有一萬種回答方法,卻沒想到他選擇了最氣人的方式。
你彆說,被他這句話一整,老李被氣笑了。
“那照你的意思看,我就當做無事發生?”
“不然呢?您是打算派水師登陸新羅,派遣大軍幫助其作戰,還是從陸上踏平高句麗,劍指百濟?”
李象撓撓頭,貞觀十六年的時候,水師還處於草創階段,還要等到貞觀十八年左右,才能形成完整的戰鬥力。
老李聽了,喉頭一哽。
這話說的沒錯,但是怎麼這麼噎人呢?
眼見著李世民臉色越來越黑,李象便話頭一轉道:“對於這種情況,其實也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你說說。”李世民哼哼唧唧地說道。
“據孫兒所知,前些年百濟的權力一直處於八大姓貴族組成的‘六佐平會議體’的把持之中。去年百濟武王去世,太子扶餘義慈即位後,通過政變的方式,流放了反對自己即位的內佐平岐味等四十餘名貴族。”
李象說到這裡,李世民忽然問道:“你是怎麼知道的?”
這種事情,他也是隻聽說了隻言片語,完全沒有李象所敘述的這般詳細。
“我就是知道……”李象神秘莫測地說道。
李世民倒是有些悟了,莫非是聖祖皇帝夢中所授?
一定是了,除了聖祖皇帝,誰能有如此通天徹地之能?
想到這裡,李世民又存著幾分考校的心思問道:“那你為何提到這些貴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