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_人生續集_线上阅读小说网 

四(1 / 2)

第四章

中秋節,馬店村學校臨時組織了一次歡迎會和對全校教師的表彰會。一方麵,歡迎劉巧玲老師的加入和高加林老師的回歸;另一方麵,是為了慶賀這一年中央政府給予“教師”這個弱勢群體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這次自發組織活動是建立在當時國家對“教師節”的恢複這樣的大背景前提下進行的,當然,為此而狂歡的也包括全國各中小學。

早在3月份的時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民主促進會的17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確定全國教師節日期及活動內容案。提案指出,教師擔負著培養四化建設人才的重任,應該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我們知道,這個提案遲遲等了接近5年時間,至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才一致通過: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

當然,有關曆史原因,中間的有些艱難曆程我們在這裡就不一一敘說。需要做點簡單說明的是:以1977年恢複高考為標誌,中國迎來了教育的春天。但是,由於在“文革”中,教師這個群體因為是“臭老九”而備受歧視。到了80年代初,教師,特彆是中小學教師地位低,依然是一個普遍性問題。當時的大學生畢業分配,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先工商,後財貿,去哪也不去學校。

這樣的背景導致中小學嚴重缺失教師,不得已隻能在民間擴招民辦教師。民辦教師沒有編製,早期的報酬就是工分,工分再折算成糧食、穀物、油料等。而這些工分是大隊裡從各個生產隊攤派出來的。所以,民辦教師在這個階段的選聘、任用、辭退、轉崗、待遇基本上由大隊決定。

從80年代開始,民辦教師的管理逐步走向規範,使用指標已嚴格控製,在增加民辦教師的同時,又聯合國家教委等部門,下發《關於進一步改善和加強民辦教師工作若乾問題的意見》,對民辦教師執行:“關、轉、招、辭、退”五字方針,穩定和鞏固了這一特殊時期的教育現象。

至1985年9月10日當天,國家主席**發出《致全國教師的信》,中國各地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並在教師節期間20個省市共表彰11871個省級優秀教師和個人。

曆史是多麵的,有黑有白,《光明日報》報道的北京“懷柔事件”畢竟是小概率事件。

但我們需要承認,在農村,“教師”這個職業,還是滿吃香的。

其一:大部分農村老百姓對“教師”這個職業是挺敬重的。當麵或背地都稱之為“教書先生”,跟社員們相比較,社會地位相對較高;其二:工作相對輕鬆,集體化時期,普通社員都要參加繁重的集體生產勞動。而上學講課,雖然學校校舍簡陋、條件差,有句話叫“土台子、泥孩子”,但總比田間地頭強,雨淋不著日曬不著;其三:相對較好的待遇,民辦教師也是靠工分計酬。隻是這個工分計算有點特彆。大隊小學所有的民辦教師都回自己所在生產隊計工分取酬。工分標準是按照同齡人標準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定。舉例,二十歲左右的民辦教師,他的同伴中在生產隊評定什麼樣的底分,他就參照拿同樣的底分。注意是按最高的定,不能按最低也不能按平均。這就體現出了農村對民辦教師的重視和優待。

除此之外,當年的民辦教師每個月還有5元的生活補貼,至80年代,增加到7至8元不等。這筆錢由大隊統一出,不需要生產隊拿。至於這筆錢到底是由大隊出還是國家補助,我們不予深究。

順帶說一下,民辦教師是不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的,卻要按最高標準計工分,年底參與生產隊分紅,分糧食分現金。對於民辦教師來說,這是他們應得的報酬和待遇,但對生產隊其他農民社員來說,又是不公平的。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教師”這個職業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是何等的受尊重。

高加林就是這一特定曆史時期民辦教師的一員。

無論如何,儘管“教師節”的確定日期有所延後,這並不影響提前知道的人們要因此歡慶,各地政府部門也是踴躍支持,一些條件好的鄉鎮,甚至會劃出一部分資金來組織這樣的活動。

學校把日子選在中秋節當天,同時還有另一層用意,就是要子子孫孫記住,陝北曾經的那段暗無天日的灰暗曆史,那是祖先的恥辱,更是對舊社會舊製度無聲的控訴。

陝北人的中秋,相較於彆的地區的中秋可不一樣,陝北人除了吃月餅,還有吃羊肉的習俗。而這個習俗,於陝北人而言,卻有些隱晦、有些窒息、有些深沉。

據祖輩口口相傳,中秋節吃羊肉這個習慣,是在元朝以後就開始形成了。延續至今,是陝北人心中無法言喻的疼。

相傳元朝蒙古人統治時期,實行民族歧視壓迫政策:把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擁有政治、經濟、法律上的特權;二等色目人,是歸順較早的北方少數民族;三等是漢人,指長江以北歸順較早的漢族人;四等是南人,指原來南宋管轄的人們。

為了鞏固統治,元朝統治者把有功勞的士兵和族中部分男子分配到漢人家庭,每戶一人,擁有絕對特權,主要的目的是監護各戶的活動。

各戶中的蒙古人,不僅不乾活,還吃最好的,穿最美的,並且擁有初夜權和特婚權。各戶漢族男人,時常反抗,結果都被鎮壓,長此以往,有些漢人家庭便隻剩下蒙古族的這一個男人。幾代下來,兒孫也是蒙古人的後裔。

當時所派的蒙古人多是蒙古韃靼一支。人稱“靼子”,家中兒孫尊稱被供養的蒙古人為“韃靼”或“大大”。(這也是現在農村有些家庭的兒女稱呼父親仍沿用“大大”一詞的直接原因)

元末,朱元璋占據半壁江山,派徐達、常遇春率明軍北伐,與元軍對峙,準備決戰。時值中秋,劉基(即劉伯溫)謀劃利用中秋節時機發動漢人暴動。他們在月餅中藏有“各家各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到處秘密發送或低價賣出。八月十五中秋月夜,收到月餅的各戶紛紛響應,發起暴動,殺死了住在自家的靼子,取得了成功。十六日,明軍向元軍發起大規模攻擊,一舉擊敗元軍,全線告捷。

之後,朱元璋下令大規模“殺韃子”,屠殺對象包括蒙古人和黃淮流域蒙古人相對集中地區的所有人,因為蒙古對漢人搞了一個長達80年的初夜權,一些漢人狠心摔死了頭胎,也有一些保留了下來。為了確保民族純化,不得不把疑似蒙古人也殺光,於是當時的塞北地區幾乎成了無人區,後來這裡的漢人都是從山西中部和膠東半島遷來的大量“純種”漢人。

明朝建立後,為了紀念“八月十五殺靼子”的功勞,朱元璋頒旨:每年八月十五日無論王公貴族還是黎民百姓,除了吃月餅,還要吃羊肉。據說羊是蒙古人的特產,中秋節吃羊肉有“宰羊吃掉靼子”的寓意。

當然,傳說歸傳說,陝北人中秋節殺羊吃羊肉本來也有自己的考慮和講究。

另外,從口感上講,春夏兩季的羊正在成長期,羊肉裡草腥味兒較重;一到秋天,羊已經儲存了足夠的脂肪迅速長肥,青草味變淡,肉質最為鮮美。而且,不管從哪個角度,中秋節是個節點,對於陝北的農人來說,選擇在八月十五殺羊吃肉改善生活是經驗,也是科學。

學校臨時支起了鍋灶,大鐵鍋裡羊肉翻騰,再用清火慢燉,約一個上午的時間,清燉羊肉就熟透了。陝北農村吃羊肉基本不加什麼調料,要保持羊肉的原味。一把鹽、一把乾地椒,燉出的羊肉那個香啊!縈繞在周邊的山茆溝梁,讓一些乾活的年輕小子嘴饞並流出哈喇子,光聞味卻吃不上,嘴也就不老實起來,唱兩句信天遊,聊以熨帖一下饑腸轆轆的肚腹,也是一種慰藉。於是,酸曲便不知道從哪個山梁圪嶗裡飄了出來,在山間回蕩:

手拿羊肉懷揣糕,

跟上我親哥哥走;

蕎麥餄餎羊腥湯,

死死活活相跟上……

若乾年,若乾代,陝北人就是用信天遊這種苦中作樂的方式,繁衍和影響著一代代的後輩兒孫,在這片土地上,艱難,並堅強地活了下來。

吃過羊肉喝了羊湯,老師和孩子們忙活了起來。

這個秋天是美好的,因為這個秋天讓身為“教師”這個職業的人看見了曙光和希望。


最新小说: 離家出走後我成了修仙界第一卦修 重生七零:迎娶姐妹花,打獵崛起 重生七十年代開始奮鬥 極道武尊 再造登神之門 逍遙天仙 天泣魔刀錄 種田修仙記 八零軍婚,同床你不肯離婚你哭啥 百億心動陷阱:陸總的心跳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