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楞嚴經修學應用》_楞嚴經修學應用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科幻靈異 > 楞嚴經修學應用 > 第1集《楞嚴經修學應用》

第1集《楞嚴經修學應用》(2 / 2)

這個道理是說,宇宙人生是有一定的軌則的,諸法因緣生。你看,太陽它一定是從東邊出來,晚上從西邊下去。你從來沒有一天說,太陽從西邊出來,從東邊下去,不可能!你看月亮,它是初一的時候最小,到十五的時候變最大,大到一定的程度它又開始變小。你看海水它漲潮,它漲到一定的程度,它又開始退潮、退潮、退潮,退到一定的程度又漲潮、漲潮、漲潮……一個真實明白道理的人看宇宙人生的萬事萬物,你會發覺人生是有一定的軌則的。這個軌則就是所謂的佛教說的流轉門跟還滅門。我們之所以不斷地流轉生死,這個背後也有一定的軌則,諸佛菩薩能夠安住在安樂解脫,他掌握了一個解脫的軌則。

所以人生雖然是在不斷地變化,但是在變化當中後麵是有一個道理的,一個人會墮落是有道理的,一個人會往生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我們今天讀聖賢書,就是把那個我們為什麼會墮落,我們為什麼會往生,我們為什麼會成佛,你要把那個道理掌握住了,這人生就在你掌握當中了。

我們一個人隻有兩種情況,第一個用智慧來觀察人生,第二個用直覺去麵對人生,跟著感覺走嘛,我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那這個人就沒什麼希望了,就是佛教說的閉著眼睛過活,他完全不用智慧來觀察人生的,他想乾什麼就乾什麼。當然這個人無量無邊的生死在等著他了。

所以我們從經典的學習,我們打開我們的智慧眼,我們知道我們這樣做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我們那樣做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所以你掌握了一個痛苦的道理跟快樂的道理,你才有資格談修行。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是先打開眼睛,然後才有行動的,因為人生是有它的軌則的。十法界的因緣果報背後的確是有它的軌則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如果說閉著眼睛修行,結果就跟外道一樣,求生反墜。雖然花了很多精神體力,但是結果卻是墮落。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研究道理了,就是我們說的“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爬山,沒有一個人說不用看地圖就可以爬山的,爬到最後爬到老虎洞去了。所以這個地方是講到修學是要尊重傳承,曆代祖師所留下的這些開示的法語。

看第二段,就講出當初的一個錯誤的知見,有謬雲,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隻堪念佛。這個是在當時明朝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說,你年紀輕,精神體力好,你應該研究教理啊,去明白人生的道理;假設你年紀老了,體力衰了,好好念佛就好,什麼道理都不用明白,一句佛號念到底了。那麼這種思想在蕅益大師來看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他說,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難道年紀輕的人隻研究教理而不念佛嗎?或者念佛而不研究教理嗎?教理就像一個人的眼睛,念佛就像一個人的腳,這個眼睛跟腳,我們隨時隨刻兩個都要配合的,沒有一個人是靠眼睛走路的,也沒有一個人是閉著眼睛可以走路的。所以我們不能夠把教理當作一個,好像如來的教法是為了應付考試的一個舉子業,隻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文章,來博取功名於半生,好像教理是講給彆人聽的一樣,不是這個意思。

這個不重視教理,當然末法時代很嚴重,但是最嚴重的是淨土宗這一塊。我覺得蕅益大師講這個思想,“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隻堪念佛”,這句話對淨土宗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到現在都還在受傷。我們淨土宗在整個大乘佛教當中,到了末法時代衰敗得特彆厲害,主要的原因就是修淨土的人完全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佛號是一個廣大的無量光無量壽,但是問題是,是誰去念這句佛號是很重要。你是用一念心去念這個佛號,能念的心是主導者。

我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地方有兩種力量,第一個能念的心,第二個所念的佛,誰是主動誰是被動?當然你的心是主動嘛!佛是被動配合的。佛陀度化眾生是有條件的度化眾生,這個地方修淨土宗的人,你絕對要認識一個道理:佛陀對我們的救拔是在因緣的情況下救拔,諸法因緣生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共識,你違背了諸法因緣生,那你就不是佛教徒了。我們看經典上講到感應道交,眾生心垢淨,然後菩薩影現中;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然後即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佛陀對我們的救拔,是在我們正念分明的情況之下才能夠產生救拔的。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一句佛號,在一百個人的內心當中,在一千個人念的時候,它產生的效果會不一樣。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你內心的準備是很重要。

我們當然不可能廣泛地學習,但是我個人認為修淨土宗的人你至少要明白三個道理,你才可以去念這個佛號。

第一個,你要能夠了解彌陀,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這句佛號背後有四十八願,你四十八願完全不懂,你很難產生一個強烈的皈依心,念佛最重要就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臨命終的時候順從本願,但問題是你對本願完全不了解。信心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之上才有所謂的信心,所以你對四十八願完全不熟悉的人,你這個佛號念起來是沒有力量的,所以你要了解彌陀。

第二個你要了解淨土,念佛不是目的,你是為了求生淨土才念佛的,這個不要忘了。所以念佛是有願力的,是有目標的,我們不是為了念佛而念佛的,我們是為了求生淨土而念佛的。所以你對淨土一無所知,你說我來生要去的地方我完全不了解,但是我很想要去,不合乎道理,不可能!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願力,不可能!你說我要移民到美國去,我對美國一無所知,不可能有這種事情!所以你要能夠了解彌陀,你才能產生一種堅定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要厭離娑婆世界,就是明白淨土的莊嚴。了解彌陀、了解淨土。

第三個,你要了解你自己。臨命終的時候不是簡單的因緣哪,你過去生的業力,你今生的煩惱,到臨命終的時候臘月三十算總賬,它不會跟你客氣的,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是百感交集的,善惡交攻。我們造了很多善,但是可也造了很多惡。你麵對你內心的狀態,你菩薩怎麼安住?你一定要把你的問題調伏了,佛力才會進來的。沒有一個人是在顛倒的情況往生的,沒有一個人。問題不是佛陀要不要救拔你,佛陀是在一個有因緣的情況之下才能夠產生救拔的,如果說你不管顛倒也好,你不管正念也好,佛陀一定可以救你,那這樣子淨土宗變成他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就是離開你一念心性之外有一個決定性的力量,它可以控製你的生命。那這個淨土宗變成他生的思想嘍,他生就是外道、上帝的思想啦!

所以淨土宗的感應道交是要建立在諸法因緣生的情況之下,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做好正念的準備,佛陀的力量才能夠進來。我必須強調一個觀念,感應道交是雙方麵的事情,佛力是準備好了,我們準備好了沒有?我們的正念準備好了沒有?我們的信願行三資糧準備好了沒有?感應道交是雙方麵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有準備,佛陀可以把我們這件事辦好,那我們現在就不會再流轉了,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你除了了解彌陀、了解淨土,第三個你要了解自己。

我們不可能廣泛學習,經典太多,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如何了解彌陀,建立信心,如何了解淨土,建立你的願力,第三個如何了解自己,破除你身心的障礙。我個人覺得這三個缺一不可,缺一不可。

這就是我們研究教理,我們所有的障礙都是來自於自己。你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的妄想,你不了解它,你不是它的對手的。你跟它硬對硬地硬碰,那就《楞嚴經》說的,妄想是什麼東西啊?那無始劫來熏習所成,你不是今天才打妄想,你過去生無量劫的生命,你每一生都打妄想累積到現在,佛號是今生才成立的,你是它的對手嗎?你小孩子跟大人打架。

所以你要沒有用智慧去觀它,那你麵對妄想,那你肯定糟糕了,因為它是熟境界,佛號是生境界。所以說,我們要保證臨終的正念,你一定要了解什麼是妄想,你了解它你就不怕它了,你就能不為妄轉。隻有一個方法,了解什麼是妄想,你才能夠超越它。所以這個地方講到淨土宗也是要研究教理,因為你要調伏你自己的妄想,你才能夠把佛號持好。

好,看最後的總結。我們對大乘佛法的熏習,一曆耳根永為道種,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當然每一個人善根不同了,同樣在娑婆世界末法時代,有些人的確善根特強,他聽幾次就懂;有些人的善根栽培不夠,他聽了幾次還是覺得似懂非懂,但是沒關係。你每一次的聽聞絕對不會白費,因為這個法都進入到你的心中了。我們所有的人會懂,也是從不懂過來的。你說書到今生讀已遲,那你今生不讀不是更遲嗎,對不對?就像印刷一樣嘛,你印第一次、印第二次、印第三次,我們不要羨慕彆人善根深,反正我們就不斷地從因地上栽培。所以一曆耳根永為道種,聽聞佛法絕對不會白費的。你聽進去它就生生世世跟著你了,你到哪裡去它永遠跟著你,他的這個善根表現出來那是時節因緣的問題。

我們佛法的流布是靠初祖的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是第一代祖師了,佛陀滅度以後第一代祖師迦葉尊者,第二代祖師阿難尊者,這兩個祖師的徹底的大悲心。但是我們對於曆代祖師把佛陀經典的這樣的整理跟結集,我們把它當作是一個平常的事情,不知道珍惜。但事實上,在恒沙世界當中,這個是講到空間,在時間上,我們經曆了無量劫,我們要聽聞到大乘佛法的文字,是不可得而聞也。

因為我們大部分都在畜生道,或者到天上去嘛!你在人間你要遇到佛法的住世。所以我們在過去的無量生命當中,要善得人身,要遇到佛法的住世,你要能夠放下萬緣來聽一堂課程,在我們過去的生命當中這種機會是不會太多的,不會太多的。所以我們以前栽培善根的時間太少,我們打妄想的時間太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永遠不能夠擺脫自己的感覺跟妄想,因為我們的時間太短了。但是隻要我們願意努力,這個因緣會改變的,因為一入耳根永為道種。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佛教的因緣觀是三塊,過去的因緣產生現在的因緣,現在的因緣又引生來生的因緣。我們從今生來看,我們要繼承過去。所以人生的問題就是,我們很難擺脫過去,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因為過去生所留下的痕跡,包括煩惱、包括業力,會不斷地乾擾我們。你看我們講心跟境,我們的業力創造了外境,這個外境又牽動了內心,又去造業,造業的時候又創造了一個來生的外境,這個外境又牽動了內心……你看境去引生心,心又創造另外一個境,到來生的時候,你遇到這個境,你繼續造業。那我看我們輪回性這個力量,心境的一種惡性循環,那怎麼改變?先改變內心還是改變環境?是的,要改變內心,因為這個外境是被動的嘛。你一定是從內心的覺悟,你才能夠從現在的因緣跳出去。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就是舍衛國的波斯匿王,他領導一個兵強馬壯的國家,在印度的十六小國當中它是非常強大的國家,所以很多小國要巴結它了。那麼隔壁的小國家就送了波斯匿王五百隻白鶴,這個波斯匿王很歡喜,就把這五百隻白鶴安住在舍衛國祇桓精舍隔壁的山林裡麵。波斯匿王度假的時候就到這個森林裡麵去欣賞這五百隻白鶴的飛翔。那麼這五百隻白鶴平時在空中飛翔,但是當佛陀在精舍說法的時候,這五百隻白鶴就停下來,在樹上聆聽佛陀的開示。時間久了以後,誒,這個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佛法的文字相,每一個文字相都帶著佛法的道理在裡麵,文以載道,所以經過這個白鶴的思惟消化以後,它把文字的道理轉成它內心的道理,轉成心中的觀照。

後來有一天這五百隻白鶴在空中飛翔的時候,遇到了獵人用網子全部把它網住,就全部被殺死。殺死以後,波斯匿王很傷心啊,就問佛陀說,這五百隻白鶴往生到哪裡去了?佛陀說,這五百隻白鶴因為聽法的關係而心開意解,往生到忉利天去了。當天晚上,因為天人他是有神通的,他一到天上以後第一件事情,他會知道他為什麼會往生到天上,他會知道,因為佛陀的教化。所以他以感恩心,晚上的時候來到精舍跟佛陀頂禮。佛陀為說四諦法門,講到無常無我的道理,這五百隻白鶴轉成的天人當下證得初果,向佛陀頂禮以後又飛到天上去了。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墮入到畜生道是很難跳脫出來的,尤其是這種鈍根的人。我們一個人不聽經會有什麼缺點?你那個明了的心會變成鈍性,菩薩有一種鈍根菩薩(跟利根菩薩),就是他沒感覺,你跟他講什麼道理,他沒感覺。他看到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他也沒感覺。那我們聽經的人他的心有一種明了性,他是一種利根菩薩,他能夠借事顯理,他從事相的變化馬上覺悟到道理而產生生命的調伏跟改變。

如果我們今天沒有聽經的人,你一旦墮入到畜生道你就很難出來了。你墮入到逆境當中,不要說畜生道,就算你在人間你遇到一個惡因緣,你沒有智慧的人你也很難跳脫出來。你不能在生命當中產生扭轉的力量,也就是說,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他生命是永遠被動的,他必須在好的環境他才可以修學,他必須在一個好的環境他才可以增上。一個利根菩薩,不管外境是好的是壞的,對他來說順逆皆方便,因為他有一個敏銳的智慧來突破障礙。

你看比方說五百隻白鶴,它雖然有業障,但這些白鶴善根強,他能夠從白鶴的身很快地轉成天上的果報,從天上的果報很快地轉成初果。有些人生命的改變是很快的,你看他學佛沒幾年,他進步很快。有些人學佛了三十年,你看他這樣子,還是這副德性,這個問題跟你的智慧有關係,因為你沒有真正覺悟嘛,你還是活在信仰當中,你還是用信仰的心來學佛,那你進步就很慢啊。

我要提醒大家,不是說你先學佛你就先成佛,先走的人不一定先到家,這跟你這個乘有關係,三乘,成佛之道,這個法門,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智能就是車乘,你看你去OFFCE(辦公室),你騎腳踏車可不可以到OFFCE?當然可以啊!你坐汽車也可以到OFFCE,哪一個快?當然汽車快。你培養一個好的思考模式,你在突破障礙的時候,在整個修學當中你就會進步快,因為你坐了一個快速的車乘。

我們絕對不能讓自己變成一個鈍根的菩薩,那就很糟糕了,你永遠活在生命的等流性,你昨天是怎麼樣,你今天還怎麼樣,明天還怎麼樣。從佛教的因緣觀察,你寧可煩惱重、善根強,你寧可這樣子,因為你煩惱重,你善根強,你還是可以突破。也不要說煩惱淡薄、善根鈍,不要這樣,這個不好。

所以說,你的生命的改變是來自於你真實的覺悟、真實的智慧,你才可以產生一個強大的改變,而這個智慧怎麼來的?是聽聞佛法來的,沒有其它的方法。

因為在我們的生命經驗當中,很難得到這樣的智慧,一定要佛陀的出世說法,一定要曆代祖師把佛陀說的法加以整理,然後代代相傳,這個懺公師父常說,佛祖一脈相承的佛法,它是有傳承的。這個就是我們要研究教理的目的,就是從這個地方得到寶貴的生命的智慧,知道什麼因緣是墮落的因緣,什麼因緣是解脫的因緣。

我們先休息十分鐘,時間到了。(www.101novel.com)


最新小说: 心神變 影中先生 穿越後我成了人生贏家 驚!獸世萬人迷竟是純人類 毛茸茸哨兵?那疏導也不是不行 武道燃星 驚天大瓜,我在幕後爆料成神 夫君厭我便改嫁,王爺懷裡不香嗎? 渣了仙門大佬後,我被死纏不放了 盜墓:逃不掉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