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楞嚴經修學應用》_楞嚴經修學應用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科幻靈異 > 楞嚴經修學應用 > 第3集《楞嚴經修學應用》

第3集《楞嚴經修學應用》(1 / 2)

《修學應用》。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麵,乙二、正文。

我們昨天講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佛教徒對人生的看法,就是諸法因緣生。也就是說,每一件事情在我們的生命會出現,背後是有它的因緣的,我們說是事出必有因。你今生會遇到什麼人、會碰到什麼事,這跟過去生的因緣是有關係的。諸法因緣生,到底什麼是因緣,這是一個關鍵。因為誰掌握了因緣,誰就能夠掌握解脫,因為生命是由因緣來掌控的。所以我們把握了一個清淨的因緣,當然會出現清淨的功德。

那麼所謂的因緣,從大乘的思想來說,就是你當下的一念心。所以,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心一動,這個就是一個因緣。可能是一個染汙的因緣,使令你繼續流轉生死;它也可能是一個清淨的因緣,讓你往生淨土。所以我們的內心其實是在不斷地創造一種來生的因緣。所以,我們了解內心乃至於去改變我們的內心,這件事就變成非常重要了。

在本經當中是把我們的內心分成兩部分,一個是一種雜染的心,一個是清淨的心。雜染的心跟清淨的心最大的一個判定方法,本經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內外來判斷。隻要你這個心是向外的,不管你是有多好的理由,隻要這個心是向外攀緣的,它就把它判定這個是雜染心,攀緣心。即便你是布施、即便你是持戒,隻要你心是向外境去攀緣的,通通是生死的根本。那麼我們遇到外境的時候,我們心是向內安住的,這個就是清淨心,涅盤安樂的根本。本經很簡單,就是從內外判定你的整個生命的因緣。

也就是說你的一生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時間都是向外攀緣的,隻有在做功課的時候少數時間是向內安住的,就表示你的生死業力強過往生的業力,不管你是造善、造惡。因為你那個根本是生死,它的結果一定是生死。如果你是造善,那隻是一個安樂的生死果報,如此而已。所以,本經的重點就是把一個好人怎麼樣轉成一個道人。

就是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我們當然攀緣外境了,我們攀緣佛菩薩的聖像,所以我們皈依三寶,我們攀緣苦惱眾生,所以我們生起慈悲心來布施放生。剛開始這樣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初學者一定是攀緣外境,阿難尊者他的示現就是這樣,先攀緣外境。但是攀緣外境產生的一個善良的心有什麼缺點呢?本經講到有兩個缺點。

第一個,它是不安穩性的。因為你的心向外攀緣,外境是變來變去的,而且你做不了主的。所以你看我們一個初學者就覺得弟子心不安,因為外境動得太厲害了,而且它要怎麼變你也沒辦法控製。所以你要覺得心不安,那表示你心住在外境,你開始在產生攀緣心,因為攀緣心的特點第一個是不安穩性。

其次,攀緣心最大的過失是輪回性,它會啟動你生死的力量,就是十二因緣的力量。

什麼叫輪回性呢?印光大師開示得很清楚,他說,我們依止善念來修習布施持戒,這種善業是夾雜惡念的。他說我們在造善的時候假設攀緣外麵的人事,我們在造善的時候我們心中是貪愛來生的果報。說你為什麼願意布施呢、你為什麼願意持戒呢?因為我希望透過布施持戒去創造來生的安樂。所以,我們隱隱約約在造善的過程當中對來生的果報是一種愛取的煩惱,所以我們造善的過程當中是夾雜惡念,這個在《楞嚴經》上說是善中有惡。

那麼這會有什麼結果呢?因地是善中雜惡,到得果報時候,安樂果報現前的時候,因為你過去生的想法就是這樣的想法嘛,所以你安樂的果報現前的時候,大富貴的福報現前,你肯定放逸。因為你因地的時候就把這個因種種下去,你當初為什麼布施持戒?你就是為了這個嘛。所以你的理想、抱負現前以後,你心中念念就是不忘這個大國王的果報、大富長者的果報,一現前,你就開始放逸。放逸的時候就會帶動我們的煩惱跟罪業,第三世就墮落了。

印光大師說叫作三世冤。第一生生起有漏的善念,第二生產生有漏的果報,第三生正式墮落到地獄去了。那麼這個地獄的果報基本上來說,表麵上是第二世的放逸造成的,但是從遠上來推,其實你第一生的時候,你在造善的時候對人天安樂果報的的愛取,其實以印光大師的標準,你已經把第三生的地獄給種下去了,就是善中有惡。但是到了地獄以後呢,你遇到了痛苦,你就起慚愧心,慚愧心慢慢增長了,痛苦到極限的時候,惡中有善,我們在起放逸的時候有慚愧心,所以得果報、痛苦果報、刀山油鍋出現的時候,又刺激我們的慚愧心,我們又開始起善念,所以三惡道果報結束以後,又報到人天去了。

這個輪回性就是說,當我們是以攀緣心在起善念的時候夾雜著惡念,把安樂果報享完以後,變成地獄的果報出來,從地獄果報痛苦結束以後,因為慚愧心的力量增長了,又變成人天,就構成我們生命的輪回性。善中有惡,然後善到極限,善極生惡,然後惡極生善,就構成我們生命的一種上下的輪回。

所以假設我們不修《楞嚴經》,我們的生命大概就是這樣子,安樂、安樂、安樂,然後就痛苦、痛苦、痛苦,痛苦久了起慚愧心,又開始安樂、安樂、安樂,安樂久了又起放逸,又開始痛苦、痛苦、痛苦。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把一個好人轉成道人的原因。因為你是一個好人,你離不開輪回的力量,你所起的每一個善念就夾雜著愛取的惡念,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怎麼辦呢?關鍵就是你向外攀緣。善業沒有錯,我們今天講,布施沒有錯,持戒也沒有錯,這都是佛陀所製定的法門,錯在我們錯用心了,我們不應該用這個心態來修布施,不應該用這個心態來持戒。是心態有問題,不是法門有問題。所以,&bp;《楞嚴經》希望我們一個修學人從一個善良的心要提升到一個清淨心。

就是怎麼做呢?把心帶回家。你不要在外麵攀緣,你要能夠向一念的清淨心安住,以一念清淨心的角度、以不生滅心的角度來行布施、來持戒、忍辱,你所造的善業就不是輪回的安樂,而是一個出世間的功德,而是一個淨土的莊嚴。所以當我們心態改變的時候,我們來生的生命也就改變了。

你本來來生是做一個大國王的,誒,轉成淨土的莊嚴。因為什麼?因為你生命的因緣改變了嘛。我們由於過去的因緣創造了今生,我們也就認命了,事到如今後悔無益。但是我們不希望來生繼續如此,所以我們今生必須做一些改變。你今生的心態改變,你來生就能夠改變。《楞嚴經》就是從今開始改變我們的心態,這個時候你來生的生命才能夠徹底地改變。

那麼應該怎麼改變呢?本經它有它的方法。我們看經文就很清楚。我們看講義。改變我們的心態,在本經的開示當中是兩個重點。第一個,從假入空以明安住。本經當中是以阿難尊者為主角,阿難的示現就代表我們凡夫的一個相貌。那麼,第一個是先修空觀,讓你的心安住下來,不再隨順妄想而轉。第二個是修假觀,重新再建立一個新的想象。

第一個是遠離我們過去的想象,空觀就是破妄,破除妄想;假觀又創造一個新的妄想,比方說念佛的妄想,比方說菩提心的妄想,比方說六波羅蜜的妄想。在一念的清淨心當中又生起一個假觀的妄想,又去創造來生。所以,空觀是安住當下,假觀是創造未來。所以在本經當中,整個心態的改變就是空觀跟假觀的應用。到了經文我們會詳細地說明。大方向就是:菩薩以空觀為住,以假觀來做一個調整、一個調伏。

我們先看第一段,丙一、從假入空以明安住。

菩薩第一件事情先修空觀,先破除心中的顛倒想,把心安住下來。這個地方有三段,丁一、達妄本空,丁二、知真本有,丁三、結示法要。

在修空觀的時候,我們要觀想妄想的本質是空寂的。妄想它隻是一個你的根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根境的碰撞產生一個想象,這個想象它隻是一個暫時的相狀,它沒有實體的。為什麼沒有實體,到經文,佛陀會詳細地開示。達妄本空就是第一件事情你要改變妄想,因為你要不曉得妄想是空的,你很難改變它。這裡麵有五段:

戊一、征起緣心,戊二、喻明調伏,戊三、牒其內執,戊四、正破非內,戊五、結示本無。

先看第一段,佛陀先用阿難尊者他的一段過程來解釋攀緣心的相貌。我們先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這段經文是怎麼回事呢?是說,阿難尊者示現是凡夫,標準的生死凡夫。阿難尊者他出家以後是做佛的侍者,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出家已經十二年。有一天,阿難尊者在結夏安居的時候他出去托缽,他一個人出去托砵,那麼他托缽的時候遇到摩登伽女,摩登伽女是一個淫女——就是賣淫的女眾。他跟摩登伽女過去是五百世的夫妻的因緣。我們都知道我們很難擺脫過去的因緣。摩登伽女一看到阿難尊者的時候,因為她過去生是跟阿難尊者有恩愛的想象,她那個恩愛的種子還在嘛,所以她的眼根看到阿難尊者的時候,她那個沉睡的種子就醒過來了,就對阿難尊者產生一個愛取的妄想。

從經文來看,阿難尊者應該也動了念頭,他對摩登伽女也動了一個愛取的妄想。兩個妄想就產生感應了。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已經墮入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態,“淫躬撫摩,將毀戒體”。但是阿難尊者畢竟是出家十二年的一個出家眾,所以在緊要關頭他的戒體產生了力量,他這個時候內心產生另外一個抗拒的力量——不可以!我已經出了家,我已經受了戒。所以這個時候這個戒體開始在觸動阿難尊者的善根,但是他的妄想的勢力很重,那麼這個時候,妄想跟戒體兩個真妄交攻,阿難尊者這個時候就憶念佛陀,“世尊慈悲,寧不救護?”我這個時候需要你幫忙,你可不可以幫我一下呢?

我們知道,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諸佛有應。這個時候阿難尊者憶念佛陀,佛陀那個時候正在吃午餐,佛陀草草地吃完,立馬叫文殊師利菩薩拿著楞嚴咒“將咒往護”,去救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出事情了,趕快去救他。文殊菩薩以神通力到了現場,持楞嚴神咒。阿難尊者當時他為什麼被迷惑?某種程度是因為摩登伽女用大梵天咒去迷惑他、去刺激他的妄想。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到現場的時候,第一件事情是持楞嚴咒,破障,把那個咒的邪惡力量破掉。阿難尊者從妄想中醒過來,摩登伽女也醒過來,文殊菩薩把兩個都帶回來。

帶回來以後,阿難尊者看到佛陀,非常地悲痛。出家十二年,“一向多聞,未全道力”,落到這個份上,所以他請佛陀開示,我到底是哪裡出了毛病?為什麼我出家十二年,我每一堂功課該怎麼做還怎麼做,該修四念處我也修四念處,為什麼遇到摩登伽女的刺激,我還是做不了主呢?“身雖出家,心不入道”。那麼這個時候請佛陀開示。

佛陀這個時候並沒有馬上開示修學的法門,他先把病根找出來,你為什麼會這樣?事出必有因嘛,佛陀先找原因,你看經文。前段的序分我剛剛介紹過了,那麼到正宗分的時候,佛陀就問阿難尊者一個問題。他說,我今問汝,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當初發心要出家,你阿難尊者是王子嘛,你願意舍棄世間的五欲,跟隨佛陀出家,過清苦的生活,那你當初你說是攀緣佛陀的相好,你為什麼出家呢?你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嘛。你說,哎呀,我要出家的話,我沒準也像佛陀一樣長得這麼莊嚴。

那麼你依止佛的相好而出家,你當初是將何所見?誰為愛樂?你那個能見的心是誰?那個愛樂的心是誰?把見跟愛樂,見是一種感受,愛樂是一個想象,佛陀先按定這兩個病根,就是說,你當初的感受在哪裡,你當初的想象又在哪裡?阿難就白佛言說,他就很誠懇、很坦白地說,其實我當初見三十二相產生愛樂,是用我的心跟目,用我的眼根接觸佛的三十二相產生一個美好的感受,然後用我的第六意識又產生很多很多的想象,由於這兩個美好的感受跟想象呢,來刺激我願意舍離世間五欲的快樂而修學聖道、了生死。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說,佛陀在治病之前,先找出病根。阿難尊者的病根在哪裡?生病是有病根的嘛。你看我鼻子過敏,病根在肺部。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根,那麼煩惱也是有它的根。那麼我們為什麼好端端會起煩惱呢?你為什麼會犯罪呢?它有它的根。根就是感受嘛。他遇到境界的時候,他產生美好的感受、產生顛倒的想象,然後就住在感受、住在想象,他肯定要造業的嘛!

我們必須要了解一件事情,我們常常說,心想事成,對不對?心跟想有沒有一樣?不一樣。心是不生滅的,眾生本具的,但是心跟外境沒有關係,你不管外境有沒有刺激我,我心就是心,那個明了的心性、現前一念心性叫作心。想象它是要外境刺激的。外境刺激你,你才會“乓”,產生一個想象出來。本經上說什麼叫心呢?平靜的大海叫作心。什麼叫妄想呢?境界風一吹,大海當中產生一個水泡,就是妄想。

心是一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明了性。本來我們應該安住在一念心的。但是不幸的是,我們喜歡活在妄想,我們喜歡住在水泡。這個地方是道出了一切眾生的病根。打妄想是可以理解的,有情眾生哪一個不打妄想?因為你前生打很多妄想,它肯定有等流性嘛。但是我們不應該住在妄想裡麵。


最新小说: 末世降臨:我靠抽卡無限資源 喂養祖宗後,我打造了頂級豪門 瑾瑤編年 我宗門弟子都在種梗 潮濕咬痕 退!假千金的道侶們賴上真千金了 我在迪迦世界造EVA 玩弄陰濕年下後,嬌美人無處可逃 我修改的簡曆都成真了 一宵半夏:司教授的心尖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