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黑鍋在大殿中飛了好一會兒無人接,隻能是守序庭庭長不若滄河硬著頭皮站了出來。
“陛下,老臣愚鈍,不及陛下之萬一,但身為閣老,責無旁貸。”
“若要平息各處動亂,老臣有遠中近三策。”
“遠策執行最為艱難,見效最慢,但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枷骨之亂,根源不在枷骨,而在夏國。”
“若是不能將諸夏聯盟這個禍源拔除,今日平息了事態,明日風波又起,帝國上下疲於應付,不是長久之計。”
“因此,遠策便是儘起大軍,將夏國勢力徹底逐出我赤冕勢力範圍,再緩緩歸攏局麵。”
雖然庭長大人比較刁滑,沒說什麼上中下三策,但懂行的一聽就知道,這就是通常上中下三策中的上策,正確,但極難實現,屬於完美參考對象,擺在上方僅供瞻仰。
帝國內部早就做過了無數次推演,若是能把夏國乾掉,早就動手了,哪裡還至於拖到現在。
萊西拉姆陰沉著臉,一秒鐘都沒有浪費,直接開口催促道:“繼續說!”
不若滄河微微躬身:“中策,那就是出動禁軍,肅清地方。”
“我與鋒刃會布衣公爵大人評議過,若要完全彈壓各處地麵,在當前事態不繼續擴大的前提下,大約需要出動九個到十個聖典禁衛軍團。”
“如果後續各地方情況繼續惡化,秩序糜爛,或許還要再加三四個聖典軍團……”
中策,一般都是考慮了各種情況後的最優解,不若滄河給出的中策也是如此。
地方之所以控製不住局麵,是帝國長期“強乾弱枝”的傳統政策,生生把各個地方的守備軍團養廢了,若是禁軍出動,處置這些枷骨亂民自然不在話下。
而且,雖然從表麵計算,調動這麼大規模的禁軍,理論上都可以和夏國人打一場決戰了,但對手不同,損耗自然不同。
十個軍團拉去赤冕和諸夏前線,能回來幾個不好說,若是從地方上剿一趟匪回來,說不定還能胖上一圈,人均實力大漲。
但,中策存在的問題也不小。
赤砂和巡天前線,已然成了帝國的吞金巨獸,若是在赤冕國內再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用兵,軍費如何解決?
按照帝國的傳統,禁軍出動,要撥付和開支的費用可是相當不少。
比如出征籌備階段,就有開拔費、點卯費、旗幡織造費、軍械整備費、出征宣告費……
行軍途中,有營盤安頓費、蚊蟲驅散費、夜巡照明費、水源淨化費……
作戰環節,有軍械維修費、軍功核驗費、戰報加急費、斬獲防腐費……
五花八門,琳琅滿目。
比如,出發前,集合日期,點將日期,出征日期這三個日期,就得請專門的神官來測算天機,確定日子,這就是戰前堪輿費。
有戰前,自然還有戰中堪輿費、戰後堪輿費,這都不能省,萬一日子選的不好,打輸了算誰的?
再比如,大軍行動需格外謹慎,得有貫穿全程的軍情保密費,這個保密費不但將士們有,給大軍供應軍械的工匠、輸送物資的商人、翹首企盼的家屬、沿途服務的妓家……不都得安排保密?保密費用可不能省!
如此林林總加起來,大的費用名目就超過六十項。
要不怎麼跟夏國打到現在,已經算得上是國戰了,才動了三個軍團呢?
若是執行中策,這錢,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