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就是那個在征倭大戰中,被吳起一把大火,連帶著浦元城和十萬大軍,一起葬送的在織田家主將柴田勝家。
哪怕是吳起都以為柴田勝家死了,但其實那把火其實並沒燒死柴田勝家,他事先察覺到了不對勁,但已無法阻止秦軍的火攻,隻能帶著少量心腹從暗道逃離浦元城,這才避免了被燒死的命運。
至於逃出生天後的柴田勝家,為何不去投靠豐臣秀吉?反而舍近求遠的追隨了王莽?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這兩人有著很深的過節。
也不知道是不是曆史的慣性,這兩人原史中就是死敵,柴田勝家更是在賤嶽之戰戰敗後,寧願點燃炸藥而自殺都不願意歸順豐臣秀吉。
這一世的兩人的過節依舊不小,但真正讓柴田勝家選擇王莽的原因,還是東瀛亡國後豐臣秀吉麵對漢人的態度太軟弱了,讓他看不到複國的希望,所以才會舍近求遠的選擇王莽。
柴田勝家可不是一個人投靠的王莽,而得知他投靠了王莽後,一些同樣不滿豐臣秀吉的人也紛紛前來投靠,比如:果心居士、百地三太夫等等,這也讓柴田勝家成為了王莽麾下的倭係武將之首。
彆看王莽隻有三韓屁大點的地方,但隨著其正式占領北九州,他麾下已經能劃分為漢係、朝係、倭係,以及外族係這四大派係。
前三者自然是按照本族進行劃分,而最後的外族係,則是除漢朝倭三族外的所有異族。
柴田勝家雖是倭係之首,但淵蓋蘇文也是朝係的扛鼎人物,他主動上門來尋求合作,柴田勝家自然不好拒絕。
柴田勝家之前沒和秦政打過交道,所以並不知道秦政的厲害,而淵蓋蘇文的計劃雖有些粗藏,但可行性還是很高的,況且就算被識破了,有他在起碼不會戰敗。
抱著這樣的想法的柴田勝家,決定配合淵蓋蘇文實施誘敵之計,卻不想不但沒能算計到秦政,反而還被秦政給反伏擊了,而且傷亡比之前的一戰還大,傷亡達到了近八千眾。
淵蓋蘇文先是中了秦政的反間計,後又中了連環計,這讓王莽氣的說都不出話來了。
要知道自進軍和占領北九州以來,王莽軍總傷亡都不到一千,而淵蓋蘇文連續的兩場大敗,卻讓他損失了足足一萬一千大軍。
朝鮮國總兵力也不過十六萬,一下子損失了十六分之一,這又豈能讓王莽不心疼,同時也對秦政的忌憚達到頂點,甚至達到了僅次於嬴昊的級彆了。
一開始王莽是沒把秦政放在眼裡的,覺得對方也就是個能力尚可,隻是出身卻極好的世家子,可是在了解秦政的具體經曆之後,他才發現秦政此人遠沒有表麵這麼簡單。
嬴溫養子,十八歲從軍,鮮有敗績,其功績不能說頂尖,卻也絕對不算差了,但最關鍵的還他的政績。
秦政先後擔任過荊州、雍州,以及嬴州,足足三個州的刺史,在他的任期間這三個州也都各有各的問題,可他不但都解決了,而且每個州都治理的井井有條,尤其是雍州和嬴州。
秦政任雍州刺史期間,李唐可還沒有被滅國呢,而李世民更是大小動作不斷,可偏偏秦政卻能見招拆招硬抗了下來。
至於嬴州刺史之位就更是個燙手的山芋了,畢竟嬴州的勢力之多,局勢之複雜,哪怕是王莽都沒有百分百的信心能應付得來,但偏偏秦政卻應對的如魚得水。
這樣的政治應對能力,找遍全史也沒有幾個,所以哪怕是王莽也不得不懷疑秦政的身份了。
難道秦政真的是秦始皇的同位體?王莽心中暗道。
之前王莽從沒把秦政當做始皇帝的原因有三:
一是因為名叫政的人雖不算多,但也並不是沒有;
二是這個時代的土著之中,也確實有不少被埋沒的人才,比如:葦名一心等等;
三是他不覺得秦始皇這種人物會屈居任何人下。
這三個原因中尤其以第三點為最,但這其實是王莽的固有思維在作祟,他打心眼裡就不覺得秦始皇會屈居任何人下,所以自然就不會往這方麵不去想。
但實際上王莽隻需往這方麵想一想就會知道,嬴政之所以能成為始皇帝,最大一條還是因為他是莊襄王的嫡長子,沒了這層身份的話,任憑嬴政的個人能力再強,他也不可能成為秦始皇。
秦政就是失去繼承權的嬴政,這一世他的父親不是莊襄王,而是嬴溫的弟弟,而他雖是嬴溫的養子,但嬴溫有自己的兒子,嬴昊也有自己的兒子,所以秦政在法統上就不具備任何繼承的資格。
現實往往就是這麼的殘酷,沒有法統上的支持,哪怕是秦始皇,也隻能安分守己,老老實實的當個臣子。
在意識到了秦政有可能是秦始皇後,王莽就知道九州恐怕沒那麼好打了,哪怕秦政現在手下並沒有什麼強將,他也要拿出全力來認真應對了,畢竟秦始皇值得這樣的待遇。
王莽很期待,若是能在接下的打戰中,他擊敗甚至斬殺秦政的話,不知道嬴昊的表情會不會很難看呢。
一念至此,王莽當即將召集麾下眾文武,共同商議一下對付秦政的辦法。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