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秦紘和徐貫今日之所以被召去皇宮,原因是因為七月的這場大雨,讓整個京畿附近許多地方都被淹了,導致流民開始急劇攀升,所以弘治皇帝才連夜召秦紘和徐貫去商量賑災對策。
兩人問陳策是否有什麼好的對策,應對七月的這場京畿洪災。
陳策不是神仙,哪裡什麼都能應對,秦紘和徐貫也沒抱太大期望,也隻是隨口問一問陳策。
不過陳策卻安慰他們,道:“兩位大人完全不用緊張。”
“嗯?”
秦紘和徐貫不解,陳策道:“在此前京畿的紡織業已經發展了起來,各工坊都在招人,雖然雇傭的錢財不多,但保證一日三餐卻是可以的。”
陳策剛說完,秦紘登時就明白過來了,他興奮的對陳策道:“對呀!我們完全是杞人憂天了!”
他們還在用傳統的思維去考慮賑災的策略,渾然沒想到隨著社會發展,隨著商業發展,商業上對民工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那些被淹的災民們,完完全全可以被這些商人吸納到工坊內。
雇傭關係將會在這次洪災體現的淋漓儘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人對雇傭的需求也會增加,更會想辦法節省成本,那麼這一批流民不就是最節省的成本麼?
陳策思忖片刻,還是提醒秦紘道:“雖說市場調控,會保證百姓有飯吃,但朝廷也得出麵調控。”
“不能讓商人以太低廉的價格雇傭了流民,長此以往循環,到時候可就不是天災的問題了,指不定有些喪心病狂的商人為了節省成本,會人為製造天災,從而吸納廉價的勞動力。”
“朝廷要控製這次商人雇傭流民的俸錢價格,不能讓流民以太低的價格被雇傭。”
很多小事看起來不起眼,可如果朝廷不做宏觀調控,不做未雨綢繆,一旦發展到朝廷不可控的狀態,那時候再做國家宏觀調控,就有點晚了。
秦紘深以為然。
有時秦紘甚至都有錯覺,他很難理解陳策明明年紀不大,閱曆不多,為什麼和他對話,總感覺他才是那個飽經閱曆滄桑的人,自己活了六七十年,仿佛還不如對方。
……
就如陳策預料的那樣,這次弘治十三年七月的京畿洪災,比以往更大更厲害,但對百姓的傷害卻是最小的。
往年這麼一大批流民,足夠朝廷頭疼,但今年卻不同,流民們很好的被商人吸收,國家出麵乾預調控商人的雇傭價格,完美的度過了弘治十三年七月的這場特大洪災。
看似一切都順理成章,但內閣的三名閣老卻頻頻在內閣倒吸涼氣!
此前做的所有努力,看似不起眼,但現在卻都在關鍵時候發揮顯著的作用。最明顯的莫過於商業的迅速擴張。
紡織業、建築業……這些對人力需求都很旺盛,這場洪災,單單這兩個行業就不知吸納了多少流民進去。
此前所有人都覺得戶部在支持商業發展,是有違祖訓的,更多的古板大儒甚至批判戶部在毀壞大明的農業根基。
可這一刻,商業卻實打實的給大明度過一次難關,這不由讓很大一批人開始重新審視商業發展對整個社會的推動作用。
內閣現在也在反思,弘治皇帝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