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婁室直言_北宋末年的風流王爺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北宋末年的風流王爺 > 第二百三十二章 婁室直言

第二百三十二章 婁室直言(1 / 1)

然後他二人以書畫為題,說了會子閒話兒,隨便地用了些茶點之類。張夢陽立在旁邊聽著他們談話,發覺李師師對翰墨丹青之道所知也甚是淵博,這正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句老話了。想來她這些年為了討皇帝的歡心,在這方麵也沒少下了功夫。

張夢陽忽然想道:她若是也肯執筆潑墨的話,想來所成就的作品,必也不俗。

這時候,就聽外麵傳來了一陣悠揚悅耳的絲竹之聲。梁師成在外稟報:“啟稟陛下,金使已經在蔡京、楊戩、童貫、高俅等朝廷大員的陪同下,到了來遠堂準備陛見了。”

趙佶應了一聲:“知道了。”轉過頭來對李師師說:“這個婁室,朕也是頭一次見,聽說他長得銅睛巨口,青麵獠牙,待會兒見到了之後,你可不要害怕呦。”

李師師莞爾一笑,道:“有陛下陪在身邊,師師才不害怕呢。彆忘了,陛下實乃是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啊,專門誅殺他們那些鬼魅魍魎,我有什麼好怕的?”

一席話,又把趙佶說得心花怒放,挽了李師師的手,一齊朝來遠堂行去。太監提著八角琉璃宮燈在前導引,張夢陽、梁師成以及六七個宮女在後緊緊地相隨。

經過了一些重簷疊宇,又經過了一道漢白玉的三眼石拱橋,他們便來到了禦花園西北側的來遠堂。

來遠堂,前接碧水背靠青山,頗得風水堪輿中的形勝之說。隻是此刻的堂前碧水,都已經冰封成了帶狀的水晶,背後的青山,雖然因為凋零而缺乏生氣,但那數之不儘的來自江南的奇石、怪石,卻還在彰顯著主人身份的貴重不凡。

堂前鬆柏虯結,蒼古遠人,顆顆皆展迎客之態。

堂中陳設著夏鼎商彝,金蘭玉樹,兩排烏木幾約有幾十張之多,上麵已經擺著幾樣精巧彆致的甜點,兩排烏木幾儘頭中央處,則是皇帝的坐位了,明黃色的錦緞,把上麵的桌椅裝扮得既簡潔而又高貴。

趙佶在白玉橋上一現身,來遠堂前的執事太監便高聲傳呼:“聖上駕到——”

頓時,堂上傳出的絲竹之聲陡地一變,由悠揚悅耳變做了莊重柔和。

在這莊重柔和的樂曲聲中,趙佶在梁師成、李師師、張夢陽諸人的簇擁之下,登堂入室,來到了來遠堂內。

與此同時,燈火通明的來遠堂中傳出一片撩衣跪拜之聲:“臣等恭迎陛下。”

趙佶樂嗬嗬地把手略微地一抬,隨便地說了聲:“都平身吧。”

跪倒在地上的眾臣齊聲應道:“謝陛下!”

張夢陽的目光越過前麵的李師師和趙佶,看到跪在地下的臣子分成左右兩列,右列的雙膝跪地,額頭觸地的拜伏在地,而左邊的一列則隻單膝跪地,行了個半禮。

他們左邊這一列身上的衣衫也與右邊披紅掛紫的蟒袍迥異,看樣子倒和撒魯渾和阿裡剌閒常所著衣衫相似,他便知道這一列的全都是金人了。

趙佶在諸人眾星捧月般的簇擁之下,來到了兩列烏木幾儘頭中央處的明皇色坐榻上,盤膝坐了下來。

這是他為了接待金使,專門按照金人的進食習慣,臨時命人撤掉了堂上的桌椅,改設為可供盤坐而食的幾榻的。這在大宋與遼國相交百餘年的曆史上,也都是從沒有過的,隻此可見他對金人此行的重視程度。

兩名宮人手持掌扇,立在趙佶的身後。李師師側著身子,在趙佶的一側坐了。張夢陽所扮的梅心,則在李師師的身後,垂手肅立。

下麵的宋廷大臣有不少都認得李師師,知道她是一直以來為皇帝所寵幸的青樓上廳行首。有的看到了也假作不知,也有的心下暗自搖頭,覺得陛下在此場合攜妓登堂,實在是太過輕佻,有傷大雅。

台下的金人看到宋主身邊的婦人仙氣十足,美如下凡的九天玄女一般,隻以為是宋主後宮中的寵妃,何曾想到此婦人竟是青樓名妓李師師?

皇帝剛一落座,絲竹之聲又改做了和緩悠揚,美酒佳肴在宮人們的素手之中,被流水價傳送到堂中的一張張烏木幾上。

樂曲聲裡,趙佶高興地說道:“這乃是宮中便宴,比不得朝會大典,是朕專為迎接大金賀使婁室將軍所設,眾卿隻管儘興,不必拘謹。”

堂下宋金臣僚聞聽此言,齊呼萬歲。

左一列距離趙佶最近一張幾上的人緩聲答道:“外臣婁室,承蒙大宋國皇帝陛下如此相待,謹代表我大金國皇帝陛下,更代表我本人,向陛下致以衷心感謝。”

這一番話被人聽在耳中,不惟不卑不亢,也顯得極為周到得體。

張夢陽循聲望去,隻見那坐上之人臉膛黑瘦,目光炯炯,頗有英武雄毅之姿,心道:“原來這人便是婁室了,打破居庸關,迫得大遼將士退出燕京,替大宋朝廷收複燕京之人,原來就是他。”

趙佶微笑著頷首致意,然後舉起杯中酒來,說道:“大宋與大金,雖然南北睽隔,然而燕京既克,兩國已然成了山水交接的睦鄰之邦,讓我們滿飲此杯,祝我大宋與爾大金世續延綿,永同此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陽光下的影子與影子下的浪漫 穿越到修仙世界裡當歌手 木葉之光 半島:說好一起當夢楠,你玩叛變 香餑餑她超治愈,人脈超廣的! 大明獸醫,開局給朱標續命 報告首長,99年的事情瞞不住了 火影:從截胡美琴開始 海賊之黑暗大將 重回90:金瞳鑒寶發家,全家悔不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