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襄陽等大邑中,蔥薑蒜等日常調味料都有專門的商鋪售賣。這要放在關中是不可想象的,吃根蔥還得入市買什麼樣的敗家子竟然乾出這種事!房前屋後哪裡種不下幾棵蔥
所以流人們對於工坊做工也沒有太大的抵觸,甚至要比墾荒授田還更加積極。因為手藝學了便可帶在身上,做得一日工換得一日餐,哪天如果沔北情勢不妙,或者家鄉戰亂結束,卷起鋪蓋就能走人。可是一旦入籍授田,有了產業的拖累,反而沒了進退自由。
說到底,這些南人仍是戰亂所迫,來到沔北也隻是作暫時棲身的打算,心中對鄉土的懷念並不能輕易斬斷。
擁有工技在身或者能夠通過短期培訓的流人,大部分都被輸送進了工坊中。至於其他的則就由各地官府加以整編,統一進行屯墾勞作,擴大耕地麵積的同時滿足基本糧食供給。
無論任何時期,人口都是最寶貴的。哪怕是造反作亂,也要裹挾更多的人口才聲勢更壯。
在大批接納流人的同時,李泰也知道這樣的安置方式雖然效率高也見功快,但也會讓人離附心重,未必就會長久安居。畢竟南朝、北朝隔閡頗深,不隻是感情和習慣方麵,甚至就連根本的意識形態都有待統合。
所以為了避免戰亂之後便出現人口返鄉潮,致使勞動力大量流失而中斷荊州總管府當下的繁榮景象和發展節奏,李泰也做了許多準備。
一方麵,他加強了諸邊關塞對於人員流出的管製,如果沒有州郡官府之令,原則上都不允許大規模的人員流出境外。
不過邊境的管製也不能麵麵俱到,而且封鎖太過嚴格的話又會影響與周邊的商貿,並且會對流人流入造成一定的阻滯。所以這一禁令止於立法給內部帶來的恫嚇,實際上的執行並不嚴格。
防範流人離境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買通對麵。流人入境總會給地方民生帶來負麵的影響,再加上也不是所有地方豪強都熱衷於蔭庇人口、積糧稱王,他們對於過境流人主要還是以驅逐為主,很少收留。
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官府耳目,通過他們對鄉裡的監控來防範流人的外逃,保護了鄉裡不受侵擾的同時還能在官府獲取一份獎賞。
當然,麵對如此龐大規模的流人群體,任何強製性的手段其實都是下成。工錢給夠確保其勞動成果,治安良好保證其人身和財產的安全,物資供給充足保證飲食消耗,隻要這幾項能夠做好便能安撫住大部分的人。
再加上一些公關手段塑造總管府的仁善形象,這些流人也就會漸漸的安定下來,不會再沒事找事的瞎折騰。
進入五月之後,沔北熱鬨的不隻是商貿民生,還有一項活動也變得熱鬨了起來,那就是江陵人士回鄉祭祖。
這一項目李泰早在去年年初便確定下來,並且著令南陽劉之遴從子劉廣德負責編撰一本《祖宗在哪兒》。
去年年中的時候,這一本被命名為《南陽時萃》的書便被編寫了出來,並且在印刷術的加持下很短時間內便印刷了千數冊,通過不同的渠道向江陵等各地進行傳播,並且很快便成為了一個輿論焦點。
隻不過那時候江陵正忙於反攻建康,湘東王蕭繹又宣布人事戒嚴,使得江陵與外部的人事交流都大受限製。一直到了收複江陵、侯景授首的消息傳來,江陵的戒嚴令才撤銷,於是那些孝子賢孫們便紛紛北上尋訪自家祖墳所在。
“一定要用心招待這些北來尋根的江陵時流,若是他們尋訪不甚順利,州府也可出麵幫助一下。”
李泰認真交待府員們,彆管他對這些江陵時流是何觀感,但這些人在南梁民眾們眼中還是有號召力的,他們組團北來的行跡落在這些流人們眼中,也算是一種感情上的安慰。
至於李泰自己,則就無暇親自出麵招待這些江陵時流了,難得王僧辯還記得將侯景手腳送來,他也得趁著還沒乾透送回關中去給大家看一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中外府傳召他歸府商討伐蜀事宜。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