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是家人願意繼續保留兵籍,則同樣給其當戶男丁以“勳士”身份,同樣可以參加軍府選錄並繼續服役賜田。
第二種則是不願再為兵家,則就入籍成為郡縣籍民,並優先加以均田安排,免其三年租調並永免一丁之庸。
這兩種情況都是針對家中還有餘丁可以繼續當兵或者種田,第三種情況則就是家中已經沒有了成年的丁男。唯父母在堂,又或有妻子於戶,按照各種不同的情況給予實物賑濟,基本上涵蓋了贍養老人、改善婦女生活和養育兒女等幾方麵。
像是戶有中男而親長又沒有養育能力的話,則由當地官府安排直送畿內,由大丞相府負責統一養育教導。
在此之前,類似的傷亡軍士賑濟事務,即便是有,往往也都是將主本身憐憫家奴而做的救濟關照,像是這種普遍的、作為一種政令推行,則就是始自唐公。
所以當這一係列的撫恤規令公告完畢之後,整個大閱校場上先是鴉雀無聲,過了一會兒之後,校場各個方位便陸陸續續響起了將士們稍顯淩亂的呼喊聲:“唐公高義!願為唐公效死!”
能夠站在這校場上的,當然並不是這些撫恤條款所針對的對象,但是隻要穿上戎裝,誰也說不準會在哪一場戰鬥中伏屍疆場。所以當聽到唐公對諸陣亡將士們還有如此周全縝密的後事安排時,無不感激涕零。
校場上亂糟糟的叩拜告謝聲顯得有些混亂,同時也顯示出這些將士們並非是有組織的場麵回應,而是真真正正的有所感懷。
李泰看到這一幕,心中也是感懷不已。身在亂世之中,如果一再強調體恤人命那就太矯情了,哪怕如今的他已經是大權在攬,也做不到完全的止戈罷兵、休養生息。
而他能夠做到的,就是儘量讓這些將士們的犧牲更有價值,無論是對整個政權和世道的發展,還是對他們自身與他們的家庭。
至於這些撫恤條款,本身也不見得有多麼的優厚。基本上也都是地方行政需要麵對和處理的內容,隻不過被集中起來進行更加人性化的處理罷了,就已經讓這諸軍軍士感激不已了。
所以說那些高高在上的肉食者們,也大可不必吹噓炫耀自己多麼的兢兢業業、勤懇用功,大凡他們隻要能夠做的配得上他們的身份、地位和所得,人們就會對他們感激不儘。
一眾觀禮的文武官員們看到唐公與諸軍將士們上下相得的畫麵,一時間也不由得感懷不已。
原本他們當中還有人覺得唐公剛剛入朝執掌大權,應該不敢觸犯眾怒的去侵奪資產以配諸軍,可是現在看這種情況,似乎有這類想法的才是真正有觸犯眾怒的苗頭了。
接下來便是大閱告一段落、諸軍各自歸營,皇帝和唐公也在群臣簇擁下進入大次之中,開始對諸大將進行獎罰處置。
首先是柱國李弼,計其洛西、潼關等諸戰之功而得授太保,是除了於謹之外,第二個曆經此番動亂後得以平穩過渡、仍然能在朝維持其超然地位的柱國。
其次便是李裒、高樂、韓雄三人俱授大將軍,其餘隨從李泰此番征戰河洛的諸將也都各有封獎。像是李雅便得授驃騎、開府並加封縣公,入前叩拜謝恩時,都激動得有些手足無措。
其實如今的驃騎、開府之類官職已經是成色大降,即將泛濫起來。像是諸位柱國的嫡子已經儘數達到了驃騎開府與郡公的蔭授,有的柱國還不隻一子如此。
當然在這一點上,李泰也沒有資格去挑彆人的錯。其他柱國兒子要麼本身已經建事立功,要麼年齡也已經老大不小,他兒子李晉到現在乳牙都還沒長齊呢,也已經被安排到了這一級彆。不得不說,這些二代們真是個頂個的討厭!
河陽戰死的大將軍王雄,以其嫡子襲爵並加驃騎開府,再蔭授一子為縣公。
封獎結束之後,接下來自然就要到了懲罰的環節。大次中的氛圍頓時便也變得沉悶起來,有份隨軍出征的諸將,包括柱國趙貴、達奚武等,全都肉眼可見的神情緊張起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