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境內,西部戰線。
曹彬派出兩位大將李繼勳、王審琦跨過長江,從峽口寨強行登陸,沿著長江南岸,一路東進,攻破了池州、銅陵兩座城池,異常順利。
這連曹彬自己都很奇怪,每到關鍵時刻,都會得到來源不明的情報,上麵詳細記載關於唐軍的沿江布置,河水寬度、守將的特點等,都被歸納總結,及時送到他的軍營裡。
起初曹彬還無法相信,但逐漸經過驗證和考察,發現這些情報,準確可靠!
曹彬依靠這些的情報,順利的偷襲了峽口寨,並且在平緩的江麵,順利通過長江,運送了三萬人馬過去,攻城略地,發揮宋軍馬步兵的優勢,攻城迅猛。
再加上池州和銅陵兩城,內部發生叛亂,稀裡湖塗裡應外合,導致攻克兩城,並不困難。
拿下這兩座重要城池和關鍵峽口寨,使得唐軍水師嚴防死守的長江中段的防禦,直接及及可危了。
林仁肇的水師被迫東進,繼續往長江下遊退守防線,十萬大軍駐紮在蕪湖、當塗一帶。
儘管在水師交戰方麵,林仁肇並沒有吃虧,可是曹彬往往避開重大的水戰,而是隻有兩三萬水師自擾,拖住林仁肇麾下的主力水師。
曹彬的主要軍事目的,是派許多步兵精銳,投送到長江對岸,在陸地上作戰攻城,唐軍很難與宋軍,正麵硬磕。
哪怕守城,唐軍都有些吃力,再加上城內莫名的叛亂和兵變,使得前兩座城,湖裡湖塗就丟掉了。
連曹彬都不禁感歎:唐軍中,有貴人暗中相助宋軍啊,送來的情報,竟然比宋軍斥侯,武德司的密諜,打探的都清楚,真是天助我也。
曹彬本來麾下就有諸多成名將領,他自己又是將領中的名帥,經曆過諸多大戰,威望甚高,精通兵法。
他的麾下潘美,石守信等人,也都是宋軍主力將領,聚在一起,猛將如雲,人才濟濟,所以,曹彬很自信兵分三路。
一部分水師由潘美帶領,大約兩萬人,沿江下遊推進,跟林仁肇的水師躍躍欲試,卻沒有真正進行決戰。
第二部分,是由李繼勳、王審琦帶領三萬人馬,在長江南岸繼續向東進攻。
第三部分,則是曹彬統帥,坐鎮北岸,率領五萬大軍,沿著長江,從皖口抵達了和州,隔江對峙著蕪湖和當塗,繼續施壓。
唐軍統帥的林仁肇,麾下武將可用,也感到十分無奈。
畢竟他精力有限,分身乏術,水師兵馬是關鍵,也是他一手訓練出來,他很看重,輕易不敢撒手,擔心自己若不坐鎮,萬一被宋軍偷襲,或是將領中有人叛亂,那麼整個水師毀於一旦,遭到破壞,那真的大勢已去,無法再應對江麵上的威脅,沒了威懾作用,更無法阻擋宋軍渡江。
至少現在宋軍水師遲遲不敢上前,與唐軍在江麵上大規模決戰,這就是忌憚林仁肇水師的強大,此乃根本,林仁肇不肯放手。
如此一來,林仁肇對南岸城池的影響,便有限了。
因為林仁肇一直在江州一帶訓練水師,並非在地方任職過,他被調任過來成為西部統帥,除了自己訓練的水師十分聽話外,沿岸的城池駐守者,都是各城刺史,成分複雜,各有派係和後台,導致他們對林仁肇的軍令,各有小九九,執行不到位,對強大的宋軍,也缺少正確認識,所以,接連丟城,防不勝防,已經有些畏懼了。
所以,李繼勳、王審琦帶三萬兵馬繼續像蕪湖城壓境而來,使得守城的將軍、刺史、太守等,都感到了強烈危險,形勢不容樂觀。
………
西部防線的失利,也給京城帶來了巨大壓力,因為所有人都知曉,唐軍能不能擋住宋軍的主力,全看林仁肇將軍的表現了。
但這一個半月過去,接近兩個月時間裡,除了開始在長江水麵上,有兩次小捷之外,後麵便一路潰敗,長江防線已經縮短了一半,此舉讓朝廷許多官員不滿。
尤其是宋黨的大臣們,魏岑、陳喬、馮延魯等人,不斷上奏朝廷,要求更換西部統帥,調整作戰思路,強調林仁肇除了訓練水師,並不適合這次主帥職位,這是魏岑等人,不斷彈劾林仁肇的借口。
孫黨的人,則不斷力保林仁肇,為他進行辯解、講情,於是,黨同伐異,再次上演朝會上爭辯。
但前線不斷失利,也給李煜帶來了很大的危機感,他對著韓熙載等人說道:“東路防線,困在潤州,隨時能夠打到金陵城下,已經很危機了。但現在連西部的戰事,也在不斷失利,眼下長江沿防線已經縮短一半,這是不爭事實!
“林仁肇將軍究竟能不能擊敗宋軍?現在可是有數萬宋軍,已經跨過長江,在沿江城池攻城掠地,沒人能想辦法阻擋嗎?朕不想聽你們的爭辯和彈劾,朕要看到實實在在的大捷,擊退宋軍!”
韓熙載說道:“官家,勝敗乃兵家常事,宋軍有備而來,這次調動兵馬之多,超過以往;而且多是善戰之兵,虎狼之師,猛將如雲,我方隻有林仁肇兆一人獨擋,壓力甚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