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大錯特錯,你要記住你是太子,在他們麵前就是君,禮賢下士的品德要有,卻不是用你太子的身份去拜訪朝中大臣。”
“兒臣知錯,兒臣應該傳召他們去東宮,”
李治猛然反應過來,自己是太子,總是親自去拜訪朝中大臣,久而久之,難免會讓人輕視,到了關鍵時候,難免會壓不住他們。
也許這就是父皇剛才所說的銳氣吧,真心的不得了,父皇說的話果然沒有一句話是廢話。
想到這,眼睛裡不由的冒出一陣陣小星星。
“反應的還不算慢,”李世民接著說道:“這二人是去了營州,據說是收到了秦懷柔的信,二人便立刻啟程了,連一點糾結都沒有,”
“父皇,二位大人都是閒賦在家,去哪裡也是他們的自由,朝廷理應沒有限製他們的理由吧。”
“朝廷沒有,可是感情可以有啊,朕問你,你覺得他二人的離開對你有沒有威脅?”
這個問題,李治就需要好好思量一番才能回答了,要說作為帝王最擔心的是手下的大臣謀反。
或者說是那權臣謀反,可李靖早就閒賦在家,軍權也全部交出來了,理應沒有什麼威脅了。
至於孔穎達,這事就更不用過於擔心了,如今整個大唐讀書人讀的都是孔孟之道,難不成有一個讀書人造反就要扣到他的頭上麼。
更何況孔穎達時常宣揚的可是忠君愛國的思想,要說彆人有可能,孔夫子絕沒有任何不臣之心,之所以去了營州,恐怕也是因為秦懷柔的原因。
想到這,李治還需要同李世民確認一件事,李世民口中說的聽說,他可不會相信,朝中大臣家裡安插皇帝的眼線,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他李治知道,朝中的大臣也知道,隻是沒人捅破這層窗戶紙而已,也沒那個必要,作為臣子,你總的讓君王放心吧,這安插眼線也就不足為奇了。
甚至還有膽子大的朝臣在皇宮也安插眼線呢,李世民不也沒有拔掉麼。
李治問道:“父皇,您可知道秦懷柔給二位大人寫的信是什麼內容麼?”
“你為何如此發問?”
輕呼了一口氣,李治說道:“父皇曾教導兒臣,兼聽則明,切莫意氣用事,這是君王的大忌,所以兒臣想問一下二位大人是因何去的營州。”
“好吧,告訴你也無妨,孔穎達是因為秦懷柔,那小子在營州那邊又要搞什麼學院,缺先生,讓孔穎達幫忙。”
“李靖呢?”
“至於他?一部分是秦懷柔,而另一部分是因為薛仁貴的原因,薛仁貴曾經同朕講過,夢中同李靖有師徒之情,所以這次給李靖寫的信,是有拜師之意,另外一個想要效仿弘武館,在遼東那邊弄一個講武堂。”
“父皇,那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李世民這次並沒有著急反駁李治,狐疑的問道:“說說你得理由,”
“父皇可還記得在幽州的時候您見到兒臣之後,安排給兒臣的第一件事麼,正是讓兒臣下旨封賞那薛仁貴,當時兒臣就知道父皇這是在給兒臣鋪路。”
“如今朝廷已經封賞完那些有功的將士,唯獨差了薛仁貴那邊,而在今日,您又提到了這件事,想必仍然是想讓兒臣處理這件事吧。”
李世民頓感欣慰,身子向後靠了靠,“坐下說吧,”
“喏!”
關係又進了一步,說明李治基本上完成了李世民今日對他的考驗,李治坐在下首,
“父皇,兒臣今日鬥膽同您講講遼東那邊的態勢,”
“朕洗耳恭聽!”
“父皇,依照大唐如今的國力,想要滅了高句麗易如反掌,但父皇卻在打下泊汋城之後,便班師回朝,想來父皇是故意留下高句麗這個國家的吧。”
“繼續,”
頓了頓,李治接著說道:“之所以有這個結果,兒臣想來有兩個原因,一是不想繼續耗費國力,已經狠狠的教訓了高句麗,沒必要效仿前朝舉傾國之力,”
“第二嘛,兒臣覺得這才是重中之重,父皇這是故意留給兒臣的任務吧,居安思危,如今大唐周邊已不再是您剛剛繼位的時候,環敵伺侵的狀況了。”
“可誰又知道那些人是不是在蟄伏呢,您留下一個高句麗,目的就是想敲打兒臣,不要忘記大唐並不是沒有敵人的存在。”
“所以兒臣覺得,此番不但要重賞薛仁貴,他那邊的將士們也要一並賞賜,”
“嗯,你能想到這些,朕很高興,不過對於薛仁貴,朕的想法是從朝廷或者你的東宮選一個人,到薛仁貴身邊做一個監軍吧。”
“父皇不可,”李治直接打斷李世民的想法,
“自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兒臣覺得如若安排了監軍,反而容易引起誤會,更何況那邊還有秦懷柔,朝廷不如對薛仁貴實行放權政策對待,”
“依他的才能,想來父皇也不可能一直將他安置在那邊的。”
“這是你的任務,朕的身體朕知道,如今已經一天不如一天了,”
“哼,都怪那些方士,等回頭,兒臣便將這些彆有用心之人都殺了,”
李世民沉默不語,算是默認了李治的觀點,如今總算可以騰出手來了,讓李治去收拾那些人,倒也省了他一番手腳了。
也是告誡李治不要步了他的後塵,這個想法一出現在父子二人的心中,
長安城又掀起了一片血雨腥風,不為彆的,一旦某一個行業得到了皇帝的認可,那天下的方士趨之若鶩,
久而久之,連帶著那些百姓都信奉了這些牛鬼蛇神,長此以往下去,那還了得,
尤其是李世民禦駕親征這段時間裡,長安城鬨的更是凶猛,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搞得是烏煙瘴氣。
正好趁著這個時機整頓一番,也算是淨化一下長安城官場的環境。
“哦,對了,你今日回去之後考慮一下如何封賞薛仁貴那邊的人,列出一個清單,給朕看一眼,如果沒有什麼異議,就安排人過去傳旨。”
“至於東西嘛,後續在運過去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