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之故,如今整個熙河路,皆在墾荒以種棉!”
“今年春播,單單是熙州一州,棉田就多達千頃!”
包綬聽著瞪大了眼睛:“一千頃!?”
這個數字,便是放在他的家鄉廬州,也是了不得數字了。
“是啊,除了棉田,還有差不多數字的土地,在種著苜蓿、大豆、綠豆、大麥、青稞等等……”
“光是靠著種棉,君航的本宗,今年年底就可能賺得數十萬貫!”
包綬聽著,咽了咽口水:“數十萬貫?”
“嗯!”遊師雄道:“君航的本家,可不簡單呦!”
“包順一族,不止在熙州墾荒,蘭州、河州、會州,也有他們的棉田!”
“光是給他們種地的雇工,如今就已經有著兩萬餘人,再算上他們自己部族裡的青壯,其棉莊裡有五六萬人的青壯在日夜勞作!”
包綬楞了,然後他想起了一個事情:“熙河路戶口,加起來也就十五六萬戶,不足百萬……”
“那是以前!”遊師雄道:“如今的熙河路戶口已近三十萬戶,差不多有一百五十萬口了!”
“啊!”包綬張大了嘴巴。
元豐八年,熙河路才百萬人口。
兩年時間,就漲了五十萬?
“景叔……”包綬鄭重的問道:“這是如何做到的?”
遊師雄笑了:“自然是招降納叛、柔服遠方……”
然後,他就開始向包綬詳細介紹起了,這過去兩年,主要是去年的熙河政策。
包綬聽完,震撼的說不出話來。
他怎麼都想不到,在這天下人嘴裡的苦寒之地,朝臣們眼中的賠錢貨。
這熙河路,在過去兩年,竟發生了如此變化!
而且,熙河上下的膽子,也真的是大的出奇!
譬如遊師雄告訴他,如今蘭州的趙卨,正在積極招降去年被俘的青宜結鬼章之子結瓦齪,一旦結瓦齪歸降,熙河路立刻就能得到十幾萬青壯勞動力!
聽完遊師雄的介紹,包綬沉默許久,良久之後,他才問道:“景叔……”
“熙河的棉莊中的雇工……真的是雇工嗎?”
遊師雄頷首:“自然是雇工!”
全部簽了契書,還在官府備案了。
當然……
大部分雇工,根本不識字。
同時,不少人的契書,是他們的首領代他們簽的。
但,確實全部是雇工。
儘管契書期限長了些,儘管,雇主們對雇工們極儘壓榨,雇工們的工作環境和條件,艱苦了些,死亡率也高了一點點。
但任誰來查,都是雇工,百分百的!
包綬低下頭去,作為一個士大夫,他感覺自己的三觀,被深深震撼了。
遊師雄見著,輕聲道:“君航既來熙州,便當習慣。”
“官家可是對君航,有著厚望!”
包綬點頭:“是啊!”他麵朝汴京方向拱手:“君恩深重,吾當百死以報!”
他可是天子親除的!
而天子對他寄予厚望,這一點老泰山已經和他分析過了。
讓他來,就是來傳播文教,就是來倡導儒風的。
所以他的差遣裡,兼著熙州州學學正。
遊師雄看著包綬的樣子,輕歎一聲,道:“君航不習慣?”
“嗯!”
“吾起初也不習慣,但現在已經習慣了!”遊師雄說道:“至少,如今的熙河路,已經不再是天下的負擔!”
“從熙河節省出來的錢,可救天下無數百姓!”
這正是他和他的同門說服自己的理由。
包綬點點頭,道:“受教了!”
他想起了老泰山臨行前對他的叮囑:“綬啊!汝父清正一生,恩澤蒼生……”
“汝切記,勿墮汝父聲名,此去當為天下,為百姓,為社稷做事!”
老泰山的殷殷教誨,猶在耳畔。
包綬閉上眼睛,在心中下定決心。
他既在這裡為官,必為這裡的百姓做些事情!
無論如何,都要做些事情!
且先從教育開始吧!
他相信,隻要現在熙州的那些羌狄豪族,讀了聖人書,知道了禮義仁恕,那麼現在的種種亂象,可能就會完全改變。
……
元祐二年三月甲子(十二),汴京城,又是一個豔陽天。
趙煦走在禦花園中,看著炎炎烈日,炙烤著的花園,他也是歎息起來。
自入三月以來,這老天爺,又開始折騰。
已是連續十日未雨!
朝臣們頓時想起了去年的那場,遍及大半個大宋,並使大運河幾乎斷航的超級大旱。
一個個瑟瑟發抖起來。
但大臣們還沒急,大和尚們就已經急了。
一個個ptsd發作,渾身發抖。
正月才從淮南回來的金總持,在聽說了朝廷正在討論可能發生的旱災後,第一時間就上書趙煦,請求陛見。
“這大和尚,也真是的!”趙煦拿著金總持的上書,走入這禦花園的涼亭,坐了下來:“朕有這麼可怕嗎?”
雖然說,他去年對大和尚們下手是挺狠的。
京城寺廟的所有質庫,包括大相國寺的質庫,統統被他聯合外戚宗室勳臣給吞掉了。
不僅僅吞掉了他們的質庫。
還順手利用探事司和汴京新報,對這些質庫前期的調查,將那些主持和負責質庫的大和尚,統統收編了。
各質庫裡,管賬的、聯絡的,也都沒有放過。
相當於一口氣把質庫連產業帶渠道帶銷售,統統吞掉。
現代的三哥,直呼內行。
當然,趙煦是絕不會承認的。
因為他起碼給大和尚們留了三成乾股!
“馮景!”趙煦對著跟在自己身邊的馮景吩咐一聲:“且派人去趟開寶寺,安撫一下三藏大師……”
“叫大師不要擔心,佛門清淨之地,不會有外人打擾的!”
“諾!”馮景領命下去。
趙煦慢慢的靠到涼亭的圍欄上,看向花園中在日頭下漸漸盛開的各色鮮花。
他知道的,今年依舊是旱年。
隻是災情會比去年輕,不會出現大運河斷航的極端情況而已。
這就是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現實。
洪澇乾旱,周期性的循環往複。
老天爺真正賞臉,風調雨順的年月,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沒多少年頭。
何況,大宋運氣不好,剛好碰到了地球氣候的周期性變動。
名曰小冰期的詛咒,已經降臨。
證據就是,如今的北方,已經沒有了野外的梅樹了。
大唐時代,梅花開滿長安城的景象,將一去不複返。
氣候將越來越冷,自然災害也將越來越頻繁。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