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坑好填,或是拿錢去填,或是拿人去填,總之都能在短時間內填上。
但是有些坑卻難填的很。
尤其是從一個以農業為主,小手工業和商業為輔的農耕封建王朝,轉向為一個開啟工業化革命的半工業化王朝,這其中不僅要拿錢去填,同時還得拿人去填,拿整個大明的礦產資源去填,甚至要拿大明的安穩去填。
朱皇帝和李善長、劉伯溫雖然不知道工業化這個詞,更不知道工業化革命這個詞,但是從“普通工人和匠人”這兩個詞語中就不難聽出,以後會出現一個完全脫離耕種的工人階層。
大明是否能夠承受由此而產生的動蕩?
或者說,這個即將新出現的群體,又將會給大明帶來什麼樣兒的變化?
從養望察舉製到九品中正製,催出生了門閥世家。
從九品中正製到科舉,又催生出了新的士人階層。
這次呢?
從廢除科舉到大力興辦學校,將選官手段從科舉製改換成應試遴選製,同時又要利用學校培養出新的工人階層,像這種涉及到多方麵的變革,又會催生出什麼?
除此以外,農耕、商賈、士紳等群體,又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朝廷和地方官府呢?
正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有的官老爺可能會選擇支持,有的官老爺可能會選擇反對,士紳和商賈群體亦然。
有支持的士紳和商賈群體,有反對的士紳和商賈群體,對應到各個地方支持或反對的官老爺,那些士紳和商紳又會做出什麼樣的舉動?
如果真要進行變革,那麼原本的社學和縣學、府學裡麵教授的內容是不是也要產生變動?
該怎麼變動?
彆的不說,就說原本為科舉而設的那些科目,裡麵涉及到的知識方方麵麵,任何一個能夠考到秀才功名的,基本上都可以說是全才。
天文地理,機關數術。
乃至於治國打仗、醫巫相卜,這些秀才們都有很深厚的底子。
如果進行變革,是不是要考慮到給學生們分專業?
如果分了專業,那以後遴選官員的時候又該怎麼選?
一大堆令人頭疼卻又注定沒有答案的問題,讓朱皇帝下意識的屈起手指,輕輕敲了敲身前的桌子。
朱皇帝隱隱有些後悔。
剛剛就不應該訓斥那個狗東西。
倘若咱沒有訓斥他,他就會把這個問題藏著掖著,自己先走在前麵探路,咱以後就能薅著羊毛過河。
可是現在好了,訓斥這個狗東西的時候是舒坦了,但是他也把問題拋給咱來處理了,咱得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想到這兒,朱皇帝又不禁滿臉期盼的瞧了李善長和劉伯溫一眼。
你倆能不能行?
一個是堂堂的韓國公,另一個是堂堂的誠意侯,難道你們加一塊兒都解決不了問題?
李善長緊皺著眉頭,苦思半晌之後卻隻是無奈的歎息一聲。
晚了。
從寧陽縣鋪開社學,從登州府建立大學,從收割機、顯微鏡、壓水機的先後出現,再到蒸汽機概念的提出,一切就都晚了。
讓一輛拉著重物且正在爬坡的馬車調頭,會發生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