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上位的膽子再大一些。”
李善長意味深長的笑了笑,捋著胡須說道:“去年的三百個恩科進士,還有三百個勳貴之後,這就是足足六百個可用的人手。”
“三百個恩科進士可以替換出三百個知縣,三百個勳貴之後最起碼可以替換出三百個百戶。”
“現在老夫終於理解了駙馬爺那句:你不乾,有的是人乾。”
“哪怕這裡麵有一半不成器的廢物,剩下的一半裡麵還有一半會走上貪官的道路,最起碼還能剩下七十五個靠譜的。”
“哪怕他們隻是跟寧陽縣那些生員們差不多的水平,最起碼就有七十五個縣能快速推開五小工業。”
“一旦讓這七十五個縣像寧陽縣一樣發展起來,起碼能帶動七十五個府的快速發展。”
“咱們大明才多少個府?”
隨著李善長的話音落下,劉伯溫卻是直接嗤笑一聲道:“難道不是七十五個天天喊著人手不足的縣?”
楊癲瘋在寧陽縣的時候天天喊著人手不夠用。
去了登州府還是天天喊著人手不夠用。
後來他的那些個好學生當了知縣,一個個的還是天天喊著人手不夠用。
劉伯溫陰陽怪氣的說道:“寧陽縣現在有兩萬多的丁口,登州府除去十幾萬的勞工以外,光是這些年陸陸續續遷移過去的百姓就足有二十萬之巨。”
“咱們就按照一個縣兩萬人來算,七十五個縣,最起碼就得一百五十萬人。”
“敢問韓國公,你打算上哪兒給他們弄這一百五十萬人?”
“再從江南遷移?”
“還是從四川、山西遷移?”
“你可彆忘了,駙馬爺有個好學生在山西那邊做知縣,他那個縣裡現在足有三萬多的丁口,照樣還是三天兩頭的寫奏本要人。”
李善長瞥了劉伯溫一眼,捋著胡須說道:“所以,老夫才說要勸一勸上位,讓上位的膽子再大一些。”
劉伯溫微微一怔,李善長又繼續說道:“咱們先不管他們到底需要多少人,就說一個事兒,那就是駙馬爺之前提過的丁口增長率問題。”
“根據戶部統計出來的結果,咱們大明現在的丁口增長率是千分之四。”
“去年有七千萬人,今年就會多出來二十八萬人。”
“但是很明顯,這裡麵涉及到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戶部的統計並未包括諸多土司。”
“第二個是丁口增長率並非一成不變。”
“最起碼洪武三年的丁口增長率隻有千分之三,要比現在的千分之四低的多。”
“而且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戶部沒辦法統計,甚至就連他楊……駙馬爺都沒有注意到的問題。”
李善長端起茶水抿了一口,說道:“以前,一畝地的收成也就那樣兒,豐年的時候多一些,其他的時候少一些,其中最能影響收成的,一是乾旱,一是水澇,一是蝗災。”
“水澇和蝗災且不去說它們,就說這個乾旱。”
“有了壓水機,最起碼的收成是可以保住的。”
“有了收成,老百姓心裡不慌,自然就會多生孩子。”
“更彆說司農司那邊已經開始薅寧陽縣育種的羊毛,以後糧食的產量肯定會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