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峰斜眼看著李善長。
這他喵的算什麼?
這老匹夫搶的都是本官的詞兒!
敲黑板。
中原堂口的疆域理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整個宇宙都屬於中原堂口。
為了治理龐大到無以複加的疆域,中原堂口創造性的搞出了流官加羈縻兩條線路並行製。
流官屬於直接管轄,由朝廷派遣官員負責治理,因為官員會不斷調任,就像水一般會不斷流動,所以稱之為流官。
而羈縻屬於地方自治,皇帝和朝廷冊封某個人為土司,不再直接派遣官員朝廷治理。
注意,朝廷不派遣官員並不意味著皇帝和朝廷就要放棄朝廷對某個地方的權益。
比如說朝廷缺錢,缺少物資,要打仗,土司或者藩王就要承擔起代替朝廷收稅、征收物資、派出軍隊從征。
秦良玉及其所率領的白杆兵就屬於這種情況。
朝貢體係則是基於羈縻體係的延伸,外藩藩王的權力比之土司要大一些,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卻要少一些。
比如棒子和猴子等藩屬國就是這種情況。
相應的,朝廷對於藩王的義務也會同步減少。
看得順眼且親近一些的外藩就優待一些,看不順眼且疏遠的就薄待一些。
比如矮矬子進攻棒子,大明的選擇就是站在棒子一邊,甚至不惜直接派兵幫助棒子。
而暹羅、猴子、緬甸、高棉等藩國打來打去,大明卻很少插手其中,頂多就是把這幾個藩國的使節喊過來訓斥幾句。
如果切實影響到大明本身的利益,大明甚至還有可能直接出兵“平叛”。
就好比胡朝安南取代陳朝安南,朱老四就直接出兵去乾胡朝安南然後再玩改土歸流。
所以,再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已經完全歸化的地方派遣流官直接管理,半歸化且近在咫尺的地方搞羈縻統治,比較遠且不怎麼歸化的地方實行外藩朝貢體係,實在太遠且一時半會兒騰不出手去收拾的地方就暫時當做沒看見。
這四種由遠近和文化親近程度所構成的管理體係,也決定了遠近親疏的先後順序。
直接派遣流官負責管理的百姓屬於自家百姓,執行的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傷人及盜抵罪的思維邏輯。
土司代為管理的自治地區屬於比較親近的等級,這種地方往往也是漢胡雜居的地區,往往是中原堂口的律法和土司規矩並行,優先級彆視其歸化程度而定,有的地方是中原堂口律法優先,有的地方則是土司規矩做先。
外藩則是相對較遠的等級,一般情況下,朝廷除了通過朝貢體係獲得好處以外,也不太願意管他們的死活。
外藩之外就是最遠的一層,朝廷對待他們的態度往往是“隻要能騰出手來就得吊民伐罪以使其歸化”,甚至會支持外藩對他們用兵。
胡惟庸提到的大理、湘西洞蠻和麓川,就屬於典型的外藩、土司。
其中大理是外藩的典型,湘西洞蠻屬於歸化程度比較高的土司,麓川則屬於歸化程度比較淺的土司。
而李善長的思路也很簡單。
大明能夠輻射到的本土範圍內不允許有土司這種類似藩國的國中之國存在。
無論大理還是湘西洞蠻,又或者是麓川,最後都要走到改土歸流的路子。
如果條件允許,緬甸,安南,乃至於棒子,這些藩國也早晚都要改土歸流。
這是大明朝堂上一個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也可以說是從大宋身上吸取到的教訓。
而要改土歸流,卻又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百姓數量”四個字。
大明百姓數量占據優勢,改土歸流就是具有實際意義的改土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