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袁浩然,25歲,本科畢業,宛城理工計算機專業。”
“我叫王大奎,35歲,工人,參與建造過基站。”
……
除了盛安平,其他人都不能算是十分專業的,但是也算是矮個裡拔尖的。
所以將他們全都留了下來,並讓盛安平領導。
手一揮,一摞書籍出現在盛安平等人麵前,“這裡麵詳細記錄了建構網絡的具體細節。你們回去研讀研讀,一周之後給我提交一份網絡構建規劃書。
包括選址、硬件等等,要求至少覆蓋以野草鄉為中心的十平方公裡。”
隨後她看向眾人,“有問題嗎?”
幾人震驚地看著腳下的一摞摞書籍,要讓他們一個星期內掌握這麼多海量的知識,還要具備搭建一個網絡的能力,這不是癡人說夢嗎?
儘管他們有點基礎,但就這麼幾個人遠遠不夠啊!
可是他們敢拒絕嗎?
那是鐵定不敢的。
最終幾人咬牙應下。
現在應下,起碼還能再活一周的時間。
而他們不知道的是,葉小擺給他們的書,跟末世前的書完全不同。
她給他們的是執行手冊,是照著葫蘆畫出瓢的葫蘆,而不是市麵上那種隻知道羅列知識的傳統教材。
不光有葫蘆,其它的輔助書籍也都是在解釋葫蘆為什麼長這樣。
隻要他們用心,不僅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所以七天時間給出一份規劃書,時間真的不緊。
把他們打發走,葉小擺又選了一位醫生和兩位教師。
最後十個人中隻剩下最後兩人。
讓葉小擺驚喜的是,這兩位都是老年人,這意味著對方起碼是教授級彆的。
生物學教授?病毒學教授?
運氣這麼好的嗎?
可隨著兩人的介紹,她內心的驚喜逐漸消失。
“我叫趙衛國,末世前是宛城理工大學教授,專門研究豬的遺傳和育種。”
另一位緊跟著說道:“我叫賈愛玲,也是宛城理工大學中醫教授,研究方向跟老趙一樣。”
雖然葉小擺不太清楚這一行,但也知道研究疫苗需要醫藥方麵的人才。
這兩個研究豬的……額……
唯一有點聯係的就是遺傳方麵的了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