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站在營帳內,眉頭緊皺,心中焦慮不安。他不知道自己在此時此刻應該采取什麼樣的行動才是最佳的選擇。
然而,他心裡明白,無論如何,自己都必須要格外小心謹慎,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給敵人可乘之機。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楊嗣昌終於下定決心,高聲喊道:“來人啊!”
門口的士兵聞聲立刻快步走進營帳,單膝跪地,等候楊嗣昌的指示。
楊嗣昌麵色凝重地看著士兵,沉聲道:“傳我命令,大軍立即加強戒嚴!多派遣一些偵察兵,密切監視敵軍的動向,絕不能讓敵人有絲毫的機會!”
“是,督師大人!”士兵毫不猶豫地回答道,然後迅速起身,轉身離去,去傳達楊嗣昌的命令。
楊嗣昌稍稍鬆了一口氣,但他的心情依然沉重。他知道,僅僅加強自身的防禦還遠遠不夠,還需要通知其他三路大軍,讓他們也提高警惕。
於是,楊嗣昌再次喊道:“來人!”
另一名士兵趕忙進入營帳,躬身行禮。
楊嗣昌吩咐道:“速派快馬去通知三路大軍,告知他們當前局勢嚴峻,務必多加小心,不可掉以輕心!”
“遵命,大人!”士兵領命後,也匆匆退下,去執行楊嗣昌的命令。
沒過多久,明軍大營的大門緩緩地被推開,發出一陣沉重的嘎吱聲。
隨著大門的開啟,幾匹快馬如離弦之箭一般疾馳而出,分彆朝著不同的方向狂奔而去。馬蹄聲響徹雲霄,揚起一片塵土,仿佛預示著一場緊張的行動即將展開。
與此同時,營內的士兵們也在忙碌地奔走相告,不斷地將楊嗣昌的命令傳遞下去。
他們的聲音在營帳間回蕩,形成了一道接力的人鏈:“督師大人有令,小心戒備,不得大意!”這道命令像一陣疾風,迅速傳遍了整個大營。
然而,在這緊張的氛圍中,卻有兩個人對楊嗣昌的命令表現出了不屑一顧的態度。
其中一個是左良玉,他剛剛吩咐完屬下將楊嗣昌的命令傳達下去,便冷哼一聲,自言自語道:“哼,我看姓楊的真是越活越回去了!”他的語氣充滿了輕蔑和不滿。
另一個人是李國奇,他顯然與左良玉持相同的看法,連忙附和道:“可不是嘛,要我看,偽唐也就隻有龜縮著,把咱們拖到糧食吃完的那一天,我就不信他們還真的有勇氣和實力來進攻咱們。
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敵人的輕視和對自身實力的自信。
原來楊嗣昌為了確保軍隊的戰鬥力以及保護他自己的目的,可謂是煞費苦心啊!他深知一支強大的軍隊對於戰爭勝利的重要性,所以他特意留下了好幾個軍中將領。
這些將領可都不是泛泛之輩,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和過人之處,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這些將領長期戰鬥在一線,經曆了無數次的生死考驗,他們對於戰爭的理解和應對策略都有著豐富的經驗。
麵對組織混亂、缺乏訓練的起義軍,他們簡直就是如魚得水,往往能夠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在一場場激烈的戰鬥中,他們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無論是攻城掠地還是防守反擊,他們都表現得遊刃有餘。
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戰功赫赫,不斷地得到朝廷的嘉獎和晉升。官職越來越高,權力也越來越大,但與此同時,他們對起義軍的輕視也與日俱增。
在他們眼中,起義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毫無戰鬥力可言,就如同塚中枯骨一般,不堪一擊。
然而,楊嗣昌畢竟是個文官出身,對於軍隊這個靠實力說話的地方來說,他的背景顯然有些格格不入。
儘管明朝一直以來都存在著重文輕武的現象,文官相對於武官確實擁有絕對的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武官們會因此而對他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