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誒,你不著,俺這的地從我記事開始都是在城裡的劉家手裡,這劉家是俺蘭陽有名裡老爺戶,衙門來人清丈完農田後,說是讓俺們免費持有土地,但是隻能耕種,不能買賣,村裡不少人都給劉舉人簽了一份田地出讓書,說是給俺地,實際上地還是劉家哩。”
朱由檢聞言後瞬間明白,這就是袁可立嘴中所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具體方案。
朝廷明令禁止土地買賣和限製田產後,這些人就把土地連哄帶嚇的讓底層百姓持有,說白了最終還是在地方士紳手中。
在大明朝,官紳,士紳,士族等階層是有不同區彆的。
官紳:指有官職的士人,是官員群體中的一部分,包括現任官員、致仕退休)官員等,這些人背後的家族在地方往往有著極大的話語權和政治地位。
士紳:是士族和鄉紳的結合體。主要由科舉出身未仕或已仕但辭官回鄉的讀書人、地方上的宗族長老、有學問有名望的地主等組成,是基層和官府之間的橋梁。
士族:在明朝,士族的概念與前代相比有所變化,不再單純指世代為官的貴族家族,凡是家裡有人在朝中為官或有點學問有名望的都可稱為士族。其成員有的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成為朝廷官員,有的則在地方上憑借家族的勢力和威望,參與地方事務的管理和決策,在文化傳承和學術研究方麵也有一定的貢獻,許多士族家庭注重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這個封建帝製時代,文化教育就代表著權力和地位。
而在底層百姓嘴中,他們將其稱為老爺戶或者官家戶。
“劉大叔,你既然是村中保長為何不把此事上報給蘭陽縣國稅局?或者國土局?”
“後生,你不知道,我去國土局問過,給俺嘞答複是說隻要俺村裡的人有人拿到地契,這就算完成土地改革了,俺就是個小保長,也不敢問太多。”
朱由檢聽著劉老漢的話後,瞬間陷入沉默,一種巨大的無力感瞬間充斥自己的腦海。
到此,朱由檢沒有在和劉老漢多說什麼。
他獨自一人坐在劉老漢家中的側房中枯坐著,時至深夜。
李若漣推門進來。
“爺,咱們在附近打探消息的人回來了。”
“情況如何?”
“不太好,蘭陽縣七成的土地分彆掌握在城中五大家族手中。
其中劉家,白家,呂家是官紳家族,周家和羅家是士紳家族;
劉家的官員有三個,蘭陽縣縣丞劉三茂,開封府通判劉遷,還有則是舉人出身的劉壘,現在是歸德府推官,因歸德府現有官員還未有空缺,他先在家中等候。
白家的情況和劉家差不多,五家地位最高現在是呂家,其家族中最大的官員是京城刑部河南清吏司員外郎呂修傑。”
“嗬嗬,刑部呂修傑,我記得在年前的考成法檔案中,此人因公務未達標而被罰三月俸祿。”
“爺,您記得沒錯,年前刑部開會時,魏大人喚我去旁聽,他訓斥的官員中就有此人。
根據下麵的人彙總的信息看,五大家雖然執行政令把土地分配給耕種的百姓,但是大多是用的一田三主的法子。”
所謂的一田三主法,是指一塊地名義上歸李三,被稱為骨主,實際控製者是李四,被稱為皮主,但是在耕種的則是李五,而李五一般都是佃戶。
骨主在名義上一般都是一些名下土地很少的貧困人家或者是壓根沒地的流民,他們在簽訂田契後,根本達不到朝廷製定的納稅標準,要麼納稅極低或者壓根不需要納稅;
當然也有許多骨主是身背功名的學子等,骨主的作用就是免稅或者少納稅。
真正的受益人則是皮主。
“嗬嗬,還是老一套,這些人也玩不出什麼新花樣了!”
朱由檢冷笑一聲,在自己看來,所謂的一田三主和後世的公司製一個道理。
公司有法人,但不一定是實際控製者,而公司的生產者則是員工。
“給內閣傳令,頒布永佃權國有令!全國所有皮權自動轉為三年有期佃權,超期未在衙門重新登記者收歸國有,統一劃給國土局管理。”
“是,明日我就命人給京中回信。”
“對了,爺,下麵的人還有新發現,地方大宗族還有不少土地為祭祀田,這些農田全部掛靠在宗族祠堂,從而免收田賦;
還有義莊,在蘭陽縣中有七處大義莊,五大家以賑災的名義把私田混入義莊名下,根據暗衛傳來的消息,呂氏義莊名下有義田一萬畝,但實際用於賑災的僅有千畝左右;
還有寺廟,道觀等也有不少隱匿的農田,不少中小家族都在佛寺道觀中捐贈供銀,換取免稅度牒,根據暗衛摸查,蘭陽縣的寺觀寄田有數千畝;
最後則是學田,蘭陽縣有兩所縣學,其名下的助學田有八千畝,而且這八千畝地分布在河南不同的州府中。”
朱由檢聽著李若漣的彙報,整個人心中怒意高漲。
不論是宗族祠堂的祭祀田,還是義莊的賑濟田,還有寺觀和學堂田,這些在大明律中有明文規定可免賦稅。
這些人把大量的土地掛靠在這些組織名下,是典型的鑽製度漏洞。
“好!很好!明日到了開封府,我倒要問問侯恂,他是怎麼治理河南的!”
喜歡阻礙大明中興,國丈也砍,朕說的請大家收藏:()阻礙大明中興,國丈也砍,朕說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