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門!”
白廣恩,牛成虎,陳永福見到來人,趕忙行軍禮示意。
“三位將軍免禮,坐下說。”
曹文詔以軍禮回應後,邁步上前。
“我都聽說了,難民暴亂之事你們想如何處置?”
三人聽到曹文詔的詢問,一時沒弄清楚是什麼意思,大眼瞪小眼的沉默不語。
作為禁軍將領,軍規條令對軍民之間有著極為嚴格的限製,打殺百姓可是重罪,三人雖然是十九軍總兵級彆的將軍,也不敢在曹文詔麵前直接說動武。
“嗬嗬,三位有想法儘管說,不需忌諱什麼,陛下既然讓我來十三驛就是專門負責處置難民之事。”
聽到曹文詔的解釋,直性子的牛成虎率先開口。
“曹軍門,難民隊伍中確實許多都是普通百姓,但是隊伍中也有壞人!
這次難民暴亂之事,我手下的兵彙報過,大多是河套地區歸屬建奴八旗的核心包衣,有地方宗族,家族還有許多為建奴做事的土匪盜竊賊,他們裹挾百姓,聚眾搞事,這次敢搶劫運糧隊,下次就敢衝擊兵營!
我老牛性子直,吃皇糧就得替陛下考慮,做事不喜歡彎彎繞,我的意思是,出動小股騎兵,散布在難民隊伍中,專門截殺那些意圖搞事的壞種!”
曹文詔聽完牛成虎的話,點頭後,目光看向陳永福,白廣恩二人。
“二位將軍,你們如何看法?”
“曹軍門,其實我二人對此也沒有特彆好的法子,若論打仗,還能獻醜拚一拚,可是難民隊伍龐大,我們沒有民政管理經驗,著實有些無力。”
陳永福低聲說著,語氣中滿是無奈。
“嗯,成,既然你們沒注意,不如接下來聽我一言可好?”曹文詔看著三人緩聲說著。
三人對視一眼後道:“願聽曹軍門指示。”
“根據情報,遼河套百萬難民中,絕大多數都是普通百姓,剩下的有建奴細作,地方匪徒,當地豪強和少部分宗教人員。
按照陛下的指示,黑山防線諸堡的作用是防止百姓暴亂衝擊遼西,同時起到防備建奴趁機偷襲的作用;
十三山驛站作為第二道防線的核心,則是充當中轉站,我的想法是,先將難民青壯全部抽調出來,組成一支臨時的屯墾營,將從十三山驛站至鎮夷堡這段河穀地帶道路,河流完成重修;
其餘者則分散打亂,按千人編隊,每隊設保甲長,軍隊護送維持紀律;
接下來便是難民身份識彆問題,按照我對遼東百姓的了解,可分為以下辦法:第一,口音與疤痕篩查,遼東原籍者多帶遼東方言,如‘俺們’,若是內地百姓被建奴劫掠而來,其口音則更加好判斷,
相反,常和建奴打交道的核心包衣人群則不同,他們常混用滿語詞彙,此方麵可以作為突破口;
還有便是檢查右手虎口繭,農戶常年勞作,雙手大多有被農具磨出的老繭,建奴細作則不同,建奴人擅騎射,胯下兩股之間有老繭,其雙手常年持兵器,手上的老繭更加獨特,例如弓箭手大多都會在左手拇指上有厚厚的老繭;
第二個法子是連坐互保,十戶一保,互相擔保;一人涉敵,全保連坐罰沒為奴隸;
第三個法子則是謀思索出來的核心,派出軍中所有夜不收,精銳哨騎散入難民隊伍中,同時故意散布‘軍中缺糧將棄民’謠言,觀察煽動者;設假糧倉誘劫掠者,伏兵抓捕。”
曹文詔說完後,白廣恩三人直接呆愣住。
“軍門,這麼整不是逼難民造反嗎?若是出了大事,咱們如何向陛下交代?”
陳永福語氣凝重的看著曹文詔詢問。
“你們儘管執行,真有什麼問題,有我擔著,你們不需擔心。”
曹變蛟在一旁補充道:“造反?嗬嗬!多爾袞的一萬八千騎兵在瓦子穀半個時辰便化成血泥,這百萬烏合之眾,難道還能比多爾袞的精銳騎兵還強?
十軍已經在大淩河對岸架設火炮陣地,彆說百萬難民,縱是滿天神佛下凡,也掂掂分量!”
三人聽到曹變蛟的話,心頭皆是一震。
···
下午時分。
曹文詔的軍令已經開始在十三山驛站彙聚的近十萬難民隊伍中執行起來。
陳永福親自指揮十九軍夜不收精銳,協助配合第二,第十軍團開展盯梢計劃。
同時軍中缺糧的消息快速在難民隊伍中擴散。
第三難民安置營。
一個精瘦的青年急匆匆的衝入營地中間的帳篷內。
“老爺,最新消息!明軍自己也缺糧!小的在驛站外偷聽到幾個明軍說話,說是難民太多,上麵決定將一部分百姓趕回遼河套!”
端坐在大位上的一個老者聞言後,緩緩睜開雙眼,眸子中爆發出一道精芒。
“爺,果然不出您所料!皇帝安置難民的說法,看來是為安穩人心!”
老者旁站著的山羊胡中年揮舞著一把破舊的折扇低聲念叨著。
“通知二房,把劫掠來的糧分發給護莊隊!
聯係張兵和徐道,今晚把咱們踩點的那處糧屯截了!”
老者名為陳繼祖,祖上是在努爾哈赤時期,主動脫離大明,投靠建奴的遼西富商,後成為遼河套鹽商大家,暗控河套地區三十餘村寨。
前兩年借黃台吉改革農田的政策,兼並土地,私設‘遼澤護莊軍’數千人,是遼河套地方豪強大族的代表人物。
青年領命,轉身離去後,
山羊胡中年疑聲低語問道。
“老爺,這批糧食到手後,咱們去往何處?建奴背信棄義,已經拋棄我們,今晚一過把朝廷得罪死,這往後的路···”
“怎麼?汪洋,你覺得老爺我糊塗了不成?”
老者緩聲說著,略微乾啞的聲音響徹帳篷,同時有些冷冽的目光看向中年。
“老爺,您誤會小的了,小的跟您這麼多年,一向忠心耿耿,絕無二心。”
汪洋說著,額頭已經冒出細密的汗珠。
“嗯,既如此那便按照老夫的吩咐做。”
“是!”
入夜。
在靠近十三山驛北側臨時糧屯點的第一難民安置營偏寨中。
十幾個壯漢從營地後方的山地中扛著一隻隻大包借著夜幕快速走來。
“快!老爺有令!所有人吃飽喝足!今晚乾一票大事!”
為首的漢子說著,打開大包裹,將其中的雜糧餅拿出分給周圍的人。
同時,他自己也拿起幾塊餅子,胡亂塞入嘴中。
“兄弟們!都吃飽!過了今晚,以後咱們就不用吃這些乾巴巴的雜糧餅了!今晚做事都給老子動作麻利點!誰拖後腿,直接踢出隊伍!”
雜糧餅是這個時期窮苦人家常吃的乾糧種類,其原料不固定,像明軍給難民百姓提供的雜糧餅中,是用橡子,蘿卜泥,在摻入粟、黍、燕麥等雜糧製成。
都是選用產量大,易獲取的食物製作,在摻入少量的食鹽。
其口感乾澀難咽,帶著蘿卜的土腥氣和淡淡的苦味,在嘴中咀嚼後砂礫感強,製成雜糧餅後仍顯粗糲,但飽腹感強,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基礎熱量。
一個時辰後。
十三山驛北側靠近巫閭山處。
這裡是明軍設立的臨時糧屯,由木製營寨打造,內部全是囤積各類糧食的高架子糧倉。
此時的營寨內外,有著三個百戶所的遼東軍負責巡邏值守。
嘩啦···
嘶嘶···
隨著營寨外麵的夜幕中泛起聲響,在外側巡邏的遼東軍士卒瞬間警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