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植桐一直以來都有搞點東西創彙的想法,隻不過沒有那麼堅定,屬於能行就行,不行就算,因為他明白在大勢麵前,個人的力量微乎其微。
但從上一次葉誌娟拿出僑彙券,唐植桐就開始琢摸,如果能再搞點發明,賺些僑彙券,自己家人就能更名正言順吃的好點了。
然而發明沒那麼好搞,之所以考慮用山楂創彙,有臨時起意的成分,但也存在其他人未能真正利用好山楂的緣故在裡麵。
若彆人做的很好,怎麼會有唐植桐的機會在裡麵呢?
蘋果、梨、柑橘、香蕉、大棗、蜂蜜等物品已經從58年起陸續成為了二類商品,實行兩統。
但凡被劃為二類商品以上的水果,挑出好的,要麼鮮果出口,要麼做成罐頭出口,剩下的才投放在國內,這話不好聽,但能側麵證明對外彙的渴求。
而山楂隻不過是從之前的普通類,歸到了三類而已,是允許自由買賣的。
可能會有人說,隻要是能進嘴食用的,就自帶熱量,這話沒錯,但人身體的感受不會欺騙自己,本來就吃不飽,越吃山楂,消化的越快,饑餓感越強,嚴重時會加重燒心,誰又會花錢找這個罪受呢?
也正是糧食供應愈發緊張的緣故,唐植桐放棄了找張若箭給妹妹拿山楂丸的打算,真到了吃撐了那一天,就用山楂湊合一下。
山楂有價值,但價值有限,對某些人來說就是一個雞肋。
眼下山楂雖然也會被做成罐頭,但既然隻是三類,那就說明不那麼暢銷,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58年樹砍了不少,不過也種了不少,其中就有不少經濟類的果樹,但“桃三杏四梨五年”,離能吃還有好幾年,正好趕上三年過去。
遠水解不了近渴,還是得想辦法在現有基礎上賺點外彙,換點糧食回來。
唐植桐做是因為自己饞這口了,是不怎麼適合出口的,跟糖水山楂太相似,他打的是果丹皮、山楂片的主意。
果丹皮除了用山楂製作外,也能用蘋果做。
除此之外,唐植桐感覺蘋果、西紅柿也有很大的潛力。
知道西紅柿能支棱起來是因為幾十年後,西北地區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出口的番茄醬很多。
蘋果嘛,屬於結合事實的合理推測。
蘋果在國內真正大規模種植、普惠百姓的曆史並不長,牛頓被蘋果砸到腦袋時,蘋果在國內還是個金貴東西,康麻子拿這玩意賞人,以示皇恩浩蕩。
又過了二百年,美國牧師尼維斯才帶著果大瓤脆、皮紅肉硬的舊金山蘋果到了煙台,開辟了示範農場,拉開了煙台種植蘋果的序幕。
不要認為國外的蘋果就是好的,砸牛頓腦瓜的是“肯特郡之花”,果子相貌和口感都很差,連一般都算不上,生食不佳,口感酸澀,也就能用來做蘋果餡餅。
肯特郡之花之所以能繁衍至今,是沾了牛頓的光,畢竟是“敢砸”牛頓腦殼的蘋果樹,並不是因為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