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晚上烏漆麻黑的且快要淩晨了,女人一般都不願意去爬那座幾千米的高山。
日常種田爬山已經爬的夠夠的了,不想受那個累和罪。
何況半夜三更的陰氣多重啊,一路上去到處都是墳地,特彆考驗人的膽量和自身能量。
女人陽氣本來就弱一些,晚上就更不該出去瞎溜達。
膽小的人甚至光想想就覺得害怕,自然也不會去了。
大多數女人都不願意去湊這個熱鬨,站在自家的院子裡或者村子的某個位置,大家邊聊天邊遠觀著湊湊熱鬨也就得了。
這些活動都不關村裡的老人什麼事,晚上也沒啥額外的消遣活動,偷完燈盞也就早早的睡了。
這是早期的風俗,等到新世紀,人們越來越賴,年輕的這些大小夥子和姑娘們開始當家做主了,慢慢的就沒人在蒸燈盞了。
一是覺得麻煩,二是好多年輕人壓根就不會。
腦瓜聰明的他們,會選擇買些現成的蠟燭代替它,湊合著意思一下這個節也就過去了。
這就是科技越發展,社會越進步,人們覺得越來越沒年味的主要原因。
好多傳統的東西都在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失傳並消失。
可能再過若乾年後,這樣的風俗,好多小孩子連聽都沒說過,就彆說照做了。
就如以前給祖先們燒的紙錢,都是家人自己親手拓著印的,按老一輩的傳統,說是隻有自家親人親手拓印的紙錢,親人才能收得到。
從有了機器印刷紙幣,再沒有人願意一張一張的去拓印它了,都是現買,怎麼省事怎麼來。
當然十五的節目不止這個,這是老百姓個體性的節目。
村裡或者鄉裡還有節目,像花錢請外地劇團過來這邊給各種神唱戲,神是主看人,人和阿飄都是附帶的。
還有耍獅子的,唱小唱的,那曲調咿咿呀呀的傳承了不知多少年,很有地方特色。
有些會去一些單位進去拜年並表演,算是給人家送祝福送彩頭。
當然這個祝福和彩頭不是白送的,這些單位要麼給紅包,要麼會給煙酒,要麼掛“紅”。
這裡的“紅”指的是一塊紅綢布,也叫“紅被麵”,顧名思義這東西可以用來做被子。
它的意義跟“哈達”有點像但也不全像,都代表人們最美好的祝願,但最終的用途不同。
比如誰家有喜事了,人家會送一條紅色的被麵過來,它既可以當做禮品本身用,也代表祝福祝願來用。
像家裡提了個新車,親朋好友會一人送主家一條紅被麵。
大紅的顏色看著非常喜慶,講究一點的人家,還會在車前燈那塊綁塊紅被麵,開一段時間,據說可以保平安,可以帶來好運氣。
像家裡出了個大學生彆人也會送紅被麵。
連店鋪開業了也送這個,就是說有一切喜事了,對方都有可能送這個。
這個東西在一段時間內,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並存在了好久好久,也是新世紀後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紅被麵這東西在這個地方用途非常廣泛,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好幾條。
當然也少不了各種花車遊行,神仙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