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便是朱三與馮竹青二人,分彆彙報各自這半年的工作成果。
這半年的時間中,馮竹青將蕩寇軍中的戰馬,全部進行了分等。
一共篩選出了一千三百多匹最好的甲等戰馬。
這一千多匹甲等戰馬全部配備給了大牛執掌的虎賁營。
由於重騎營作戰的時候人馬俱甲。
沉重的具裝甲胄加起來已經超過百斤。
除了訓練與作戰時,具裝甲胄都得卸下,由馬匹馱運。
如今蕩寇軍一個重甲騎兵至少配備兩匹戰馬用於作戰,兩匹輔馬用於馱運甲胄與物資。
同時一個重甲騎兵,還配備了三個輔兵。
虎賁營如今是蕩寇軍中待遇最好的隊伍。
所有將士都以能夠被選進虎賁營為榮。
隻不過由於虎賁營巨大的後勤消耗,不可能實現大規模擴軍。
正是各種原因,選拔門檻一直居高不下。
即便蕩寇軍總兵力如今已經超過了九萬餘人。
虎賁營的人數也堪堪剛剛過千,距離滿編人數還差了一大截。
可以說個個都是千裡挑一的能人。
不僅如此,還采用了淘汰製。
半年一次的考核若是不達標,就將從虎賁營退出。
這些淘汰出來的虎賁營將士,也是其他各軍搶著要的精銳。
蕩寇軍的核心思想,便是兵貴精而不在多。
這半年的時間,左右騎軍與遊騎軍的已經達到四萬八千餘人。
前前後後通過各種方式獲得的戰馬,經過層層篩選之後。
除了一千三百多匹甲等戰馬之外。
尚有兩萬四千餘匹乙等戰馬。
這部分戰馬分了四千乙等戰馬給虎賁營做輔馬。
剩下的給了一萬匹乙等戰馬給遊騎軍。
畢竟遊騎軍身負斥候的角色,戰馬自然不能差。
最後的一萬匹乙等戰馬,則分給了左右騎軍。
剩餘的部分則由次等的丙等戰馬補足,
在馮竹青看來,丙等戰馬隻能堪堪一用。
這樣算下來,乙等戰馬的缺口至少在一萬匹左右。
雖然西都郡的馬場已經修建完畢。
已經將從草原上得到的小馬駒,都送去了馬場。
不過想要把這些小馬駒培養成真正的戰馬,尚需要不少時日。
也因此新的一年,蕩寇軍在草原練兵還不能鬆懈。
至少得讓左右騎軍補足乙等戰馬。
隻有乙等戰馬補足之後。
那些不適合上戰場的丙等戰馬,才會下放。
除了配備給商隊之外,多餘的則準備拿出來售賣。
馮竹青相信,即便是這些次等戰馬,也絕對能夠賣出不少的銀子。
畢竟民間的駑馬與戰馬光是個頭就完全不能比。
特彆是那些富家子弟,能夠弄到一匹高頭大馬。
那可是一件十分值得炫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