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公聽著陛下與鬆讚乾布的交換,安靜地坐在一旁。
乾慶五年,立夏時節,天可汗與鬆讚乾布再次約定。
大唐安排司農寺的人進入吐蕃,吐蕃崇文館挑選了吐蕃將領的孩子前來長安讀書。
長安城多了很多傳聞,但這一次的約定與交換怎麼想都是大唐有優勢。
在天可汗麵前,一位在長安治病的吐蕃讚普,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還有人說這隻不過是皇帝給鬆讚乾布的體麵。
乾慶五年九月,夏季的餘熱還在,來大唐的第一批吐蕃學子到了,並且在四方館就學,由大唐的夫子給這些孩子講課。
來長安的吐蕃孩子,年齡都在十歲左右。
當第一陣秋風吹入關中,一群年輕的學子正在洛陽城前大喊道:“還教於民!”
他們打著“大義”的旗號,想要讓朝中在支教方麵讓步,並且讓朝中增設士族與世家子弟的科舉錄用名額。
洛陽城下,數百名學子大喊著,向著長安城叫囂著。
小武聽著女侍衛的稟報,低聲道:“為首的是什麼人?”
女侍衛回道:“清河崔氏,崔君實。”
小慧忙道:“小武姐姐,此事萬不可衝動,等官府的話語。”
自從家父過世之後,小武的鋒芒比之以往更銳利,她沉聲道:“科舉向來是公正的,門閥世家子弟不求圖變,竟敢讓朝中給他們讓步,這世上有這種道理嗎?”
小慧還是想勸小武莫要衝動,可話語還未說出口,卻見她已站起身。
麵對洛陽城外叫囂的學子,小武在女侍衛的護送下走上了城牆。
這些女侍衛都是長樂公主的護衛,洛陽城的守衛不敢攔著。
小武站在城頭上,看著叫囂的學子,神色中帶著輕蔑的笑容,道:“小慧,來年就要再開科舉,他們為何不向朝中乞求呢?”
徐慧抬首道:“是為了他們的風骨嗎?”
小武朝著城下的眾人大聲道:“伱們隻會在這裡叫囂,你們有本事自己去科舉及第!”
喊聲在城前回蕩,一眾原本還在叫囂的學子紛紛停下,目光落在了洛陽城前的兩個女子身上。
人群中再一次炸開了鍋,眾人紛紛叫罵著。
小武從女侍衛的腰間拔出橫刀,正要再喊話,卻見洛陽城下跑出來了眾多兵士。
那些鬨事的學子紛紛潰逃,一哄而散。
見狀,徐慧輕笑道:“烏合之眾。”
穀那律正巧看著這一幕,他望著城樓上的身影詢問道:“那是誰?”
一旁的仆從回道:“小人這就去詢問。”
穀那律笑道:“李唐的兒女啊,當真是不同。”
洛陽官吏用了一天之間,就抓獲了鬨事的禍首崔君實,那些世家門閥的殘餘勢力向李唐發起了反抗,可他們的反抗很可笑。
這天夜裡,崔君實被抓到了官衙內,洛陽城刺史高季輔正腳步匆匆走向官衙。
一路走著,高季輔著急道:“這些學子該如何處置?”
杜正倫道:“依照朝中曆來的處置方式,多半是被發落到西域種樹。”
高季輔一臉犯難地嘖舌,又道:“這些人真是難纏。”
杜正倫道:“那是陛下仁義,沒有趕儘殺絕,可他們自尋死路,就彆怪朝中不客氣。”
崔君實被押在了官衙內,高季輔走入堂內,先不詢問,而是當即責罵道:“屢教不改,咎由自取。”
杜正倫道:“說吧,是誰指使你的?”
崔君實低著頭道:“無人指使。”
高季輔冷哼道:“五百個學子都在我們手中,就算是你不說,他們也會說。”
杜正倫一邊在禦史的冊子上記錄,神色有些麻木,似乎早已習慣了這種事。
自從烏衣巷與寒山寺的事之後,近年來想要對抗支教的殘餘勢力一直都有。
杜正倫記錄好之後,又道:“也無妨,朝中缺少苦役,巴不得你們鬨事的人越多越好。”
高季輔行禮道:“有勞杜禦史了。”
一個洛陽刺史,一個朝中禦史,輕描淡寫地將這件事擺平。
在洛陽任職的權萬紀書寫了奏章,讓人送去了朝中。
關中,天剛亮不久,大地上的霜還未化去,李承乾從田地裡拔出一根蘿卜,前方就是很久以前的上林苑,現在那裡已成了安寧村。
“陛下,他來了。”
聽到薛萬備的話語聲,李承乾用河水洗了洗蘿卜。
侍衛放行之後,李義府與駱賓王才能走上前。
李承乾啃著蘿卜,道:“剛打了霜的蘿卜,吃起來很不錯。”
說著話,見陛下掰了一半的蘿卜遞來,李義府雙手接過,就拿在手中。
“這兩年歇一歇吧。”
“陛下,臣近來走動各地,還有許多事沒辦,不敢怠慢。”
李承乾嘴裡嚼著蘿卜,看到了他身邊的孩子。
“小子駱賓王。”這孩子行禮道。
“嗯,聽聞過你。”
駱賓王抬頭看著陛下,滿眼的好奇。
李義府輕拍了拍這個孩子的後腦,解釋道:“這孩子是臣的弟子。”
河水還在升騰著熱氣,這個村子看起來有種白茫茫的感覺,白霜鋪在一間間屋子的屋頂上。
李承乾道:“這孩子的年紀與朕的孩子相仿。”
“臣還想再查問幾年,若陛下覺得臣辦事不妥,是因那些學子……”
“不是。”
李承乾打斷了他的話語。
李義府三緘其口,再一次行禮道:“臣領命。”
“上官儀如今掌管禦史台,你任職殿中侍禦史,協助禦史台,這麼多年,其實你做得很好,朕都看在眼裡。”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