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還行吧,至少比用自己壓縮的效率來的高一些。”
徐行撇了撇嘴,結束雙盤打坐。
窗外的月光依舊明亮,可空氣中的先天之炁卻明顯越發稀薄,很快就消散殆儘了。
“也不知道先天之炁為啥跟上班似的,每天兩次準時準點從不缺席……”
按道理來說,地球是個圓的。
又分為了24個時區。
如果先天之炁這玩意兒是固定刷新的話,就顯得有些不太合理了。
總不可能這邊大晚上的咱擱這兒吸收月陰之力。
同一時間的大洋彼岸,烈日當空的環境也能獲得一毛一樣的修煉效果吧?!
真要是那樣,太極陰陽的理論豈不是兒戲?!
徐行覺著。
更大的可能或許是太陽和地球、月亮和地球轉到相應的位置,就會牽動太空裡的先天之炁湧入地球。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解釋的通在不同時區為啥都是特定時間能夠修煉的現象了。
而且還有一個東西可以佐證這個猜想:
先天之炁本身應該是混沌的、不分陰陽的。
自己能根據經脈逆變,把真氣轉換為純陽真氣和玄陰真氣就說明了這一點。
而正因為天地陰陽交割之際。
宇宙裡湧入的先天之炁,有了太陽和太陰的加持,才顯現出獨特的陰陽屬性。
這和引炁入體後,真氣會打上個人標簽應該是一回事兒。
隻不過比起太陽之力、太陰之力。
單個修士對“炁”的加持,是遠遠不如的。
至於原理?!
之前自己不是發現了炁的黑體效應麼?
這玩意兒是能吸收光線的,保不齊就是因為吸收了日光和月光,才變得更加濃鬱了。
要不然湧入地球的先天之炁,說不定會更加稀薄……
呃。
這個解釋唯一的漏洞就是:
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它隻是反射太陽的光線,用真氣的黑體效應並不能完全解釋自己的猜想。
徐行撓了撓頭,隱隱覺著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如果自己能找到答案的話,甚至能揭示先天之炁到底從哪裡來的秘密,進而揭開修真歸途慢慢迷霧的一角。
“陰陽交割之際……”
徐行像是想到了什麼,立刻打開手機登入國際天文研究中心的官網。
調出實時星圖。
凝視著星圖上的光斑。
腦海中逐漸出現一幅三維立體的影像,與窗外頭頂的星空一一對應。
他的指尖不斷劃過屏幕,腦海中的三維投影也跟著變換角度。
看著上麵不斷變動的洛希極限參數。
徐行忽然意識到自己犯了個致命錯誤——月球確實不發光,但它的引力擾動才是真正的鑰匙!
“潮汐鎖定...潮汐加熱...”
徐行迅速調出國家空間網站上,嫦娥七號剛傳回的實時月幔流體力學模型。
龐大的數據流像是被按下慢放鍵一般,在視網膜上快速刷新著。
“難道……先天之炁的陰陽分化不是光學效應,而是引力場在四維時空的拓撲褶皺?”
呃,不是徐行非要拽學術詞彙。
而是自己對這個也是一知半解的,隻能直接借用科普讀物裡的名稱。
這還是之前發現真氣的黑體效應後,才惡補的一些天體力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