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徐行定製的飛劍終於送達實驗室。
你還彆說。
白蠡這人辦事兒就是到位。
不但飛劍全部按要求做到最好,還順便附帶一個檀木劍匣。
紫檀木劍匣長1.2米,內襯高密度記憶海綿。
按人體工學開鑿四主格與八副格,主格搭載彈簧導軌,長劍入鞘自動校準姿態,方便下次瞬間取用。
副格存放匕首、可更換零件、尾翼配件及養護工具。
整個劍匣類似錦衣衛裡青龍背的那個劍匣。
開合順滑,浮刻極度精巧,宛如一件藝術品。
看著盒子裡造型各異、長短不同的四柄飛劍。
徐行萬分欣喜,把玩了許久後終於給他們一一命名:
作為主兵器使用的那柄飛鐧。
既然是飛在天上,又是黑的,那就叫玄乾鐧吧……
整柄飛鐧外觀不用贅述,基本是一枚脫殼尾翼穿甲彈的彈芯基礎上改良而成。
通體啞光黑鎢合金鍛造。
鐧身圓潤,隻是在鐧尖呈錐形。
中段的每道棱線間隔1厘米,既減輕重量又形成天然導流槽。
鐧尖至鐧柄漸粗,最寬處直徑4.5厘米。
八道螺旋槽從鐧尾纏繞至中段,與六道縱向凹槽交錯成蜂巢結構。
鐧格為可展開的四片鈦合金尾翼。
折疊時貼合柄部形似護手,完全展開後翼展達36厘米!
原本一開始他確實是想要完全取消上麵的物理結構,單純用鈦的真氣半導體特性來實現尾翼的調節。
可後來仔細。
即便是利用半導體特性,要想達到這麼大尺寸尾翼的機動性,那耗能與飛控方麵必然是極其誇張。
畢竟這玩意兒不是尾噴口,需要調節的地方隻有一點點。
君不見,即便是目前擁有最牛逼飛控的最先進的戰鬥機。
不也沒有完全取消可動垂尾麼?
這是基於收益率來考量的。
既然簡單物理結構的收益大過冗重,那這玩意兒就是最佳選擇。
整把飛鐧。
除了前段60厘米的鐧身,再加上後麵的鐧格、鐧柄、鐧鐓。
全長108厘米,重量更是來到了16公斤!
講道理這就是徐行。
換其他人來,揮都揮不動幾次……
而第二把。
就是那柄長劍了。
全長也是108厘米,劍身72厘米。
整體造型使用的是經典的八麵漢劍造型,而不是太極劍的模樣。
這是因為八麵漢劍的劍脊相對厚重。
可以有效彌補鎢合金韌性不足的缺點。
八麵研磨的鎢合金泛著冷灰色澤,每麵劍脊中央銑出1毫米深的血槽。
這是徐行特意交代的,為的就是今後在上麵烙印符文。
劍格為倒梯形,中間刻有太極八卦圖案。
除此以外就沒有其他多餘裝飾了。
畢竟這把劍,徐行暫時沒準備當飛劍用。
怎麼說呢……
劍的造型帥是帥,可外形方麵卻不太符合流體力學。
有了飛鐧後,這柄劍的主要目的還是當格鬥武器使。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