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聽到張凡的話,頓時臉上也迸發出了神采。
終於,張凡想要擴充手裡的力量了。他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好幾個月了。
作為最早一批投靠張凡的奉軍將領,他早就知道,自己的命運和張凡是捆綁在一起了。
張凡實力越強,那他能得到的好處就越大。
雖然說,王俊沒有其他不該有的心思,但是能夠往上爬,他也很願意。
早在投靠張帆的時候,王俊就曾建議張凡擴充手裡的力量,但是被張凡否決了。
那個時候,張玨還沒有遭到刺殺,所以王俊提了一句之後,就沒有再多說什麼。
而後來,張玨被刺殺,王俊就看到張凡的處境非常的不好,就給張凡提議,讓他擴軍。
畢竟他倆當時並不知道四大督軍的態度,所以儘快擴充手裡的力量是最合理的。
可那時候張凡並不認為是個好時機,他覺得在那個時候擴軍,很容易引起其他四大督軍的猜忌,又拒絕了王俊的提議。
而現在,張凡終於鬆口,讓他擴軍,而且這一擴軍就是4個師,每個師也擴充到16萬人。
要知道,之前的新編第三師隻是一個7、8千的純步兵師,屬於小編製,而現在,一個師16萬人,加起來就是六萬多人。
隻要這支隊伍建立起來,在配備上兵工廠的武器,那麼這六萬多人足可以正麵抵抗任意一位督軍。
這勉強算是有了自保的資本。
這怎麼不讓王俊感到興奮。
“少帥放心,這四個師的兵,頂多一個月就能招募齊!”
這句話,王俊可沒有說大話。
如果是同一時期,大夏其他軍閥想要招募6萬多新兵,那麼說不定要用三四個月,甚至半年才行。
想要在一個月內招募六萬人,除非拉壯丁。
但是在奉軍這邊不一樣,得益於張庭芳和張玨兩代大帥,都奉行藏富於民,與民休息的策略,導致四省百姓都非常擁護張家。
所以,在四省之內,百姓參軍的意願很高。再加上奉軍的軍餉要比其他軍閥略高一點,軍官們貪的也比其他地方的少,這讓百姓們對於參軍熱情程度很高。
六萬多的名額,如果放開了招,頂多十天半個月就能招齊。王俊之所以向張凡保證一個月之內招齊,那是他知道張凡招兵的條件。
說到這裡,王俊就有一些不太理解了,這年頭招兵,為什麼還要參考士兵的身體素質?不應該隻要來人,就直接拉到兵營嗎?
不過,不理解歸不理解,王俊並沒有打算否定張凡的想法。
王俊在得到張凡的命令之後,就起身告辭,他需要回第三師準備一下,然後在開始招兵。
而張凡這邊,也沒有閒著,他先是以奉軍大帥的名義,召集還停留在奉天的四省政務官員,向他們傳達了會議的決議。
要求四省官員回去之後,就立馬發布安民書,穩定四省的百姓。
而安民書的內容,就是他和四大督軍商量來出來的減稅策略。
在這個年代,手裡有兵,有槍的人,說話才能算數,這一點無論放在大夏哪裡,都是真理。
所以四省官員雖然看不懂,或者不願意給農戶減稅,給地主商戶加稅的策略,但是他們的反對,在張凡看來都是無效的。
換句話來說,張凡允許他們反對,但是該你執行的,你就必須執行。
這一點,張凡完美繼承了張庭芳和張玨的特點。
四省官員見自己反對無效,隻能返回各自的地盤,按照張凡的要求,張貼安民書。
當四省百姓,特彆是農戶看到這份安民書之後,一個個歡呼雀躍,直言張凡是位明主。
在他們看來,張凡提出的減稅,土地收歸大帥府,然後以租賃的方式給百姓們耕種,隻收取非常低的稅,這就是在為他們這些農戶考慮。
可是跟農戶相反的,就是地主階層和商戶們了。
一時之間,地主和商戶的抗議書堆滿了地方官的書桌。
那些官員們沒有辦法處理,也不敢鎮壓,隻能把這件事彙報給了張凡。
張凡也知道堵不如疏的道理,他可以對官員們用這一套,那是官員們是吃他張家的糧,在給他張家辦事。
而這些地主和商戶卻不行。不管承不承認吧,在這個年代,地主和商戶,大買辦這樣的人,掌控著地方或者說整個大夏的經濟命脈。
這讓張凡不得不慎重對待。
最後,張凡也沒有辦法,隻能讓四省地主,商戶,大買辦派出代表來奉天,他親自給他們解釋。
得到張凡的承諾之後,這些地方上的地主,商戶,大買辦就立馬乘坐火車抵達了奉天。
張凡也讓人招待了這一百多號人。
張凡在跟這些人商談的時候,說明了給農戶減稅,是為了讓農戶手裡更有錢,進而更進一步的刺激農戶的消費。
如果農戶手裡沒有錢,他們即便想要消費,那也消費不起。
隻有他們手裡有錢了,才會想著購置新衣,買更多的商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