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個月的發展,李安現在兵工廠的生產線已經擴充到了10條,每個月都能生產出六萬支98k步槍。
為了區分,這批新生產出來的步槍,張凡命名為奉卅式步槍。而基於3衝鋒槍圖紙製造的奉卅式衝鋒槍,也開始列裝。
不過由於衝鋒槍的生產線才建立沒多久,但由於製造工藝簡單,目前月產量也達到了一萬支。
這裡得說一下,雖然這段時間奉軍內部是混亂的,但是毛瑟工廠和威爾遜還是按照合約,將張凡需要的東西給送了過來。
這大大提高了奉軍的工業化進程。
為了以後能夠從米利堅和德意誌獲得很多的工業設備,張凡以個人的名義,又給了毛瑟工廠代表和威爾遜10萬美金的支票。
這也算張凡打通的兩條貿易線。
新生產出來的武器,自然優先列裝新擴編的四個師,有多餘的裝備,張凡才會選擇給第一師,和王福忠的部隊換裝。
雖然明麵上來說,無論是王福忠還是馬秀芳都是支持張凡的,但是在張凡心中,排在第一的,還是新擴編的四個師,然後才是石楨楠。
有好東西,自然是要先給自己人用了。
槍支彈藥方麵,李安向張凡保證,目前庫存充足,但唯獨火炮數量不太夠。
按照張凡之前要求的,一個步兵師,一萬六千多人的編製,需要配備300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和六百多挺輕重機槍。
士兵的步槍,衝鋒槍好解決,但唯獨這個火炮和重機槍有點難辦。
四個師,那就是需要新生產1200門火炮和2400挺輕重機槍才能達到張凡要求的配置。
由於目前產能有限,即便是算上庫存,這四個師的重火力配置也才將將達到三分之二的樣子。
畢竟,相對於普通士兵用的槍械來說,火炮和機槍的技術含量要高太多,生產的時間也要久一些。
對於這樣的問題,張凡短時間內也沒有辦法解決,即便是現在他向威爾遜下訂單,那也來不及了。
所以,張凡隻能讓李安加緊生產,擴充生產線之外,彆無他法。
不過在部隊編製上,張凡也隻能先把目前有的火炮,機槍等重火力,平均分配下去。
用張凡的話來說,有總比沒有好。部隊火力配置少點就少點吧,總比沒有,要被小櫻花全麵壓製,不能還手要好的多。
不過,張凡有一點可以確信,就目前奉軍的火力配置來說,要比後世好太多了。
那個時候的火力配置,彆說一個三百門火炮了,重機槍能有三百挺就不錯了。
即便那樣艱苦的環境下,那些人都能打贏,沒道理火力比他們猛的奉軍打不贏。
在了解兵工廠的情況後,張凡要給擴編的四個師和第一師補充彈藥。
雖然張凡沒有說其他的,但是李安已經猜到張凡要做什麼了。
於是李安一邊安排人給擴編的四個師送武器,一邊開始督促兵工廠的工人們,加緊生產。
第二天清晨,張凡再次邀請孫立國,王俊,石楨楠和王福忠來大帥府開會。
會議一開始,張凡就讓孫立國來向眾人宣布作戰計劃,而王俊,石楨楠和王福忠則可以針對孫立國的計劃,提出自己的建議。
喜歡軍閥:兄長走後,留給我一個奉軍請大家收藏:軍閥:兄長走後,留給我一個奉軍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