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林茵這邊,她在聽聞以後軍方提出軍費申請,然後再由內閣和總領大臣審核,最後才是劃撥。
這讓林茵敏銳的察覺,隻要掌握了內閣和總領大臣這個環節,那麼軍方就將被自己卡住脖子。
這就讓林茵有點看不懂了。
你說張凡霸道吧,他的確很霸道,黃岐範這些擋路的人,他說陷害就陷害,說弄死就弄死了。
可是他這樣一個霸道的人,卻能將衛隊的指揮權交還給自己一部分,有主動提出,軍方以後將以索要軍費的形式把主動權讓出來。
以前的馮友昌他們,哪一個不是把軍權,財權掌控在一起,百官們想要工資,都還的看馮友昌的臉色。
如果前線吃緊,軍費不夠的情況下,這些官員們也得跟著拿不到錢。
怎麼到張凡這裡,就反過來了?
這樣讓林茵想不通,但是她對張凡跟她說的那些話,開始思考張凡說的是不是真的。
難道真的會有人,願意把到手的權利,再讓出來?
林茵反正覺得自己看不懂,不過她現在也覺得暫時不著急跟張凡奪權了。
一方麵她現在覺得自己實力不夠,另外一個方麵則是想要在看看,張凡是不是真的能夠按照他說的那樣去做。
不爭權,不奪利,隻想複興大夏。
如果是,林茵覺得,他的目標跟自己是一致的,那麼以後可以合作。如果不是,那麼即便是死,林茵覺得自己也要反擊。
而張凡呢,他是真的不希望管這些事,他隻是單純的覺得,按照一個正常的國家,去建設大夏。
如果提出軍費申請和將所有財政掌控在自己手裡,明顯後者更爽,但是相對應的,他的事業多了。
他需要麵對的敵人太多,沒辦法在民生上麵分太多的心。
就像他跟趙楚先說的那樣,他對於民生隻想負責大概的方向,至於細節,則需要他去處理。
兩個人非常明確地分工,張凡負責軍事,並且提供國家發展的大體方向,趙楚先負責實施。
張凡覺得,在自己有生之年,內閣和國府是不敢卡自己的軍費要求的,如果敢,他就敢把人換了。
至於他要死了話,他也打算將大夏改回和平發展的模式。那樣的話,軍隊權力過大,反而對大夏不好。
所以,提前把軍費這把刀先交到內閣手裡,也算是避免到時候軍方勢力尾大不掉。
花了幾天時間,張凡終於處理掉趙楚先這邊的事,趙楚先也開始了他的工作。
現在的張凡也終於有時間把自己的目光重新看向戰局。
此時,奉軍在晉省和豫省的攻勢已經停止了,雙方還在拉扯,但是每天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隨便攻了幾次,就選擇休戰。
張凡知道,這是士兵們疲憊的表現。張凡上台之後,一直在軍隊中宣揚的是對外作戰,所以奉軍士兵對於對內打其他的軍閥,熱情度並不高。
反而是在打櫻花國的時候,奉軍上下一直保持著高昂的士氣,即使再苦,再累也沒有人說出來。
而一開始平定國內軍閥亂戰的情況時,除了一開始的兩個月,奉軍打的非常凶猛,到了中後期,奉軍就表現出了疲軟。
所以對於國內的軍閥戰爭,張凡覺得是時候該結束了。
目前奉軍的勢力範圍已經囊括了關外四省,整個直隸和晉省,還有部分豫省的地盤,相對於開戰前,他所控製的範圍已經大了不少。
光是想要消化這些地盤,奉軍都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
同時,櫻花國和俄國人又在邊境上蠢蠢欲動,繼續跟國內的軍閥打下去,對於張凡來說,沒什麼好處。
不過,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他現在選擇跟國內的這些軍閥和談,轉頭去打俄國或者櫻花國人,那麼這些人會老老實實在後麵看嗎?
如果自己跟俄國人還在交手,而馮友昌在這個時候選擇偷襲自己,自己恐怕也很難抵擋啊。
畢竟,馮友昌的背後,還站著英吉利和櫻花國人的影子。
現在的張凡,麵臨兩個選擇,一個是用儘全力,先把馮友昌消滅,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全力反擊俄國和櫻花國。
如果選擇第一個,先消滅馮友昌,那麼就應該下達總攻命令,爭取在一到兩個月內,消滅馮友昌。
可是一兩個月就想消滅至少還有二十多萬軍隊的馮友昌,這比較難。
而且強行執行的話,對於奉軍的消耗也比較大。恐怕在這之後,需要立馬麵對俄國和櫻花國,士兵們沒有多大優勢。
可要是不選擇消滅馮友昌,直接跟他和談,這個快的話,一個月之內就能有結果。
可問題是,如果這麼做了,張凡又擔心馮友昌會在自己背後捅刀子。可以說,現在的張凡,無論怎麼選,都不是最優的選擇。
張凡突然覺的,說到底,其實還是自己手裡的兵太少了。
現在這個時候,自己手裡擁有的人口大概8400萬左右,按照這個年代的民養兵,正常來說,他手裡應該有80萬大軍才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