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四點鐘,李小龍和楊大山等人一同吃罷下午飯,便騎著電瓶車風馳電掣般地向海邊進發。
自他們發現了那條不知究竟有多長的海底深溝之後,收入確實增加了不少。
然而,李小龍卻感覺每天似乎少了探索和發現的樂趣。
幾人上船後,羅科舉熟練地開船,李小龍則忙著調配餌料。羅小桃和董小琴也沒閒著,開始清理餌料瓶,準備裝誘餌。
不一會兒,李小龍就調出了一部分餌料,大家迅速地將餌料塞進一個個餌料瓶,然後擰緊蓋子。
將裝有誘餌的瓶子放好後,再逐個放入塑料桶中。等到一百個餌料瓶全部塞滿誘餌,大家這才拿出地籠,開始往裡麵放置誘餌瓶。
此時,羅科舉早已給漁船加滿油,朝著海底深溝處駛去。
地籠裡的誘餌瓶全部放完後,李小龍打上一桶海水,大家在桶裡洗乾淨手,隨後李小龍又將這桶水倒回海裡。
當李小龍的手接觸到海水的瞬間,桶裡突然出現一條迷你型的透明水龍分身。
隨著海水倒入海中,這條水龍分身迅速下潛,並且在下潛的過程中體型急劇膨脹變大。
如今,李小龍施展水龍分身已無需像從前那樣必須身體接觸到海水。
受行雲布雨術的啟發,現在的他如果在船上要施展水龍分身功法,隻要往嘴裡倒上一大口礦泉水,然後裝作漱口的樣子將那一口礦泉水吐出去,隻要吐出的這口水落到海中,就能夠在海裡麵化出一條或多條水龍分身。
這樣的做法簡直神不知鬼不覺,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非要接觸到海水才行。這也是他這段時間不斷刻苦訓練,並且受到行雲布雨術啟發後才學會的方法。
那條小水龍分身沉入海下後,迅速變成了一條長約三米的水龍,然後在離海底一米多的高度,在漁船前方附近三百米左右來回遊弋。
站在漁船甲板上的李小龍,通過海中水龍分身的視角,竟然發現了在前方的海底下有一艘橫臥著的大木船。
“咦?這是發現海底沉船了嗎?這水龍分身在海底下跟著漁船每次來回跑,終於又發現了一艘海底沉船。”
作為木船,這麼大的尺寸在古代來說那可是極為罕見的。這艘木船當初不知因何原因翻船,側翻沉入了海底。
隨著時間的推移,漁船的下半部分已經被海底的泥沙掩蓋。不過,這艘漁船實在是太高太大了,哪怕它是橫臥在海底,依然如一個龐然大物般令人震撼。
漁船粗大的桅杆早已腐爛斷掉,剩下的半截桅杆斜斜地伸向前方,上麵飄蕩著一些海藻海草,正隨著洋流輕輕蕩漾,仿佛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與滄桑。
這艘大木船泡在海底的時間太長,木頭已經被徹底腐蝕掉了。漁船的艙室裡麵黑洞洞的一片,仿佛是暗夜惡魔張開的大嘴一般,看著就非常幽深瘮人。
這條漁船的附近海底躺著不少的海貝以及青蟹,它們潛伏在泥沙之下,有的隻露出一點點痕跡。
在漁船的四周,有不少的小魚遊來遊去,然而,這些小魚雖然看著好像在漁船附近自由遊弋,但卻沒有任何一個魚群往那艙室的地方去。
看來,那沉船的艙室裡麵,必定藏匿著一個強大的獵食者,否則這些小魚不會連靠近都不敢。
“噫,這艘木船有貨啊!”因為在艙室的外麵海底下,居然被李小龍發現了三樣瓷器。其中有兩樣瓷器已經被海底泥沙淹沒了大半,僅僅露出一點點形狀。
這三樣瓷器,有兩樣被泥沙掩蓋,不知是好是壞,但是有一個暴露在海底的,是已經破碎的一個瓷盤子。
這個磁盤子斷口的一麵正好朝上,估計應該是在接近海底漁船翻滾的時候,瓷器從船艙裡滾落出來,最後摔碎在海底下,而它的另一邊則是插在了海底的淤泥中。
李小龍遠距離操控水龍分身施展控水術,瞬間將三個瓷器周圍方圓三米的海水泥沙排開,居然又發現了幾個碗盤,並且用水流將這些個瓷器清洗了一遍。
沒想到居然是明代青花瓷,在海底下這些個瓷器,五個盤子三個碗,有兩個碗已經摔成了兩半,盤子也隻有兩個盤子是完好的。
水龍分身控製水流,首先將一個盤子托到眼前仔細觀看。
這是個明代青花瓷盤子式樣,它古樸典雅,盤口微微外撇,線條流暢自然,宛如一位優雅的舞者舒展著身姿。
盤子的底色為溫潤的白,如細膩的羊脂玉般純淨,散發著柔和的光澤,仿佛能映照出歲月的痕跡。
其上繪製著精美的紋飾,藍色的顏料鮮豔而沉穩,勾勒出的圖案細膩入微。或許是山水風景,山巒起伏,雲霧繚繞,恰似一幅縮小的山水畫卷,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寧靜而神秘的山水之間;又或許是花鳥圖案,鳥兒栩栩如生,羽毛纖毫畢現,宛如隨時都能振翅高飛,花朵嬌豔欲滴,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仿佛能聞到那醉人的芬芳。
盤子的邊緣或許還有一圈簡單的裝飾紋路,猶如給這位優雅的舞者戴上了一串精致的項鏈,增添了一份精致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