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階段的氣候工程取得階段性成功後,科學家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改善火星土壤的生態結構。
火星地表土壤的成分主要是礦物質和細沙,不具備足夠的營養元素支持大規模植被的生長。科學家們意識到,若要火星真正實現生態複蘇,必須改善土壤,使其能夠自給自足地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長。
艾倫帶領團隊決定嘗試生物修複技術,將經過改良的微生物菌群引入火星土壤中,這些菌群能夠從礦物質中提取必要的元素,為植物提供養分,同時促進有機質的累積。這樣一來,火星的土壤將逐漸形成一個自我維持的微生態係統,為未來的生物多樣性提供基礎。
“艾倫,這項實驗如果成功,將徹底改變火星的土壤環境,使之具備生長更多種類植物的潛力。”一位研究員說道,眼中充滿了期待。
艾倫點頭,“我們還需要逐步觀察菌群的適應情況,確保它們能夠穩定生存並且與植物根係共生。隻有這樣,火星的土壤生態才能逐漸成形。”
生物修複實驗啟動後,火星的土壤開始出現明顯變化,菌群的引入加速了土壤中的有機質積累,第一批引入的植物生長狀態良好。然而,隨著菌群的擴散,艾倫逐漸發現菌群的分布不均,有些區域的菌群迅速擴展,甚至形成了單一菌落,抑製了其他微生物的生長。
“諾亞,菌群的生長速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它們在某些區域的擴散已經打破了微生態的平衡。”艾倫憂心忡忡地說道,意識到菌群失控可能帶來土壤的生態失衡,甚至導致植被衰退。
諾亞分析道,“這可能是菌群之間的競爭性擴散。我們需要找到調控方法,使菌群的擴展保持在適當的平衡狀態。”
為了重新控製菌群的擴散,艾倫帶領團隊通過在土壤中引入第二層菌群,試圖抑製單一菌群的擴展,保持土壤生態的多樣性。經過反複調試,他們成功平衡了菌群的比例,逐步恢複了土壤的微生態平衡。
在土壤生態逐步穩定之際,火星的氣候係統突然出現了劇烈波動。伴隨著氣流調控係統的運作,一股強勁的氣流在火星表層聚集,氣壓迅速下降,烏雲密布,整個地表被紅色沙塵籠罩。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火星的天氣係統正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暴風雨。
“這是火星的第一場暴風雨!但這場暴風雨的強度遠超我們預料,可能會對植被和土壤造成極大的破壞。”艾倫在觀測台上看著遠處的風暴,臉上寫滿了擔憂。
暴風雨肆虐火星的赤道區域,強勁的氣流卷起塵沙,將剛剛紮根的植物連根拔起,雨水衝刷著脆弱的土壤,破壞了新建立的菌群生態。艾倫立刻組織人員前往受災區域,嘗試保護植物樣本,並儘可能減少土壤流失。
“這場暴風雨是氣流係統失衡的結果,我們的人工調控還不夠成熟。火星的氣候係統太過複雜,我們的控製設備可能需要進一步優化。”艾倫對團隊成員說道,內心清楚火星的自然力量依舊難以掌控。
在暴風雨結束後,科學家們統計損失,發現植被覆蓋麵積減少了近30,土壤中菌群的數量也顯著下降。艾倫意識到,火星的天氣係統比地球更為極端,任何調控措施都必須小心謹慎,否則將導致生態崩潰。
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暴風雨破壞,艾倫和諾亞決定對火星的天氣調控係統進行優化。經過反複試驗,他們發現火星的氣候調控需要遵循一個穩態循環——即保持氣流、濕度和氣溫之間的平衡,不讓任何一個變量過度波動,以免引發極端天氣。
諾亞提出了一種反饋調節機製,利用傳感器實時監測火星的氣候參數,自動調整氣流和溫度,確保整個係統始終處於穩定的循環狀態。這樣可以減緩極端天氣的出現概率,為火星的生態複蘇提供更安全的環境。
在新的調控機製下,火星的天氣逐漸趨於平穩,暴風雨的頻率顯著下降,雲層逐漸均勻分布,地表溫度也相對穩定,植物的生長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艾倫鬆了一口氣,意識到他們的調控係統終於找到了火星生態的穩態節奏。
隨著火星氣候逐漸穩定,科學家們觀察到引入的植物開始發生微妙的變異,出現了一些地球上從未見過的特征。某些植物的葉片變得更加厚實,根係更為發達,適應性顯著增強,能夠紮根於火星乾燥的土壤中,抵禦強風和沙塵。
“這些植物在火星環境中發生了自發進化,它們的生存能力遠超我們的預期。”諾亞驚歎道。
艾倫觀察到,這種進化可能是火星土壤中菌群的影響,也可能是氣候係統帶來的自然選擇結果。科學家們決定繼續監測這些變異植物的適應過程,以便在未來引入更多適應火星氣候的物種,逐步豐富火星的生態多樣性。
“如果這些植物能夠穩定地在火星上繁衍,我們的氣候工程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自我維持的生態係統。”艾倫說道,眼中充滿了期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