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稱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
茅台酒穩定53度,是醬香型白酒的鼻祖,其釀製技術被稱作“千古一絕”。
茅台酒以本地優質紅纓子糯高梁為原料,用小麥製曲,以入口微甜的赤水河水為水源,曆經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
釀製的基酒在陶壇中貯存三年以上,然後將不同酒齡、不同香型、不同輪次、不同酒度的基酒進行勾兌調配,再貯存一年,方準裝瓶出廠,全程近五年之久。
茅台酒用曲量多於原料,發酵期長,多次發酵,多次取酒、重陽投料、端午踩曲、長期貯存等獨特工藝,成就了茅台酒的獨特風格和優異品質。
茅台酒與產地密不可分,遵義赤水河畔的茅台鎮具有極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對於酒料的發酵、熟化非常有利。
20世紀70年代,有關專家曾用茅台酒工藝、原料、工人進行異地生產,所出產品均不能達到同等品質。
漢代時,茅台鎮一帶出產枸醬酒。唐宋以後,茅台酒逐漸成為曆代王朝貢酒。
清代時,茅台鎮酒業興旺,茅台春、茅台燒春、同沙茅台等名酒聲名鵲起。1704年,偈盛燒房將其產酒正式定名為茅台酒。太平天國時期,茅台鎮被夷為廢墟,鎮上酒坊全部毀於戰亂,茅台酒的釀造因此中斷。
1863年,遵義團溪鹽商華聯輝建立成義酒坊,恢複釀製茅台酒。1879年,出現第二家榮和酒坊。1929年,出現第三家恒興酒坊。1949年前,茅台酒生產凋敝,僅有成義酒坊華茅、榮和酒房王茅、恒興酒坊賴茅三家酒坊。
新中國成立後,華茅、王茅、賴茅合並成立國營茅台酒廠。2023年,茅台酒實現營收約1645億人民幣,年產約6萬噸。
瀘州老窖屬於濃香型白酒,老窖、陳年母糟和大曲是其三大特色。用作發酵的窖是一種陳年老窖,最老的窖池建造於1573年。
瀘州老窖以本地優質糯高粱為原料,用小麥製曲,以龍泉井水和沱江水為水源,采用傳統的混蒸連續發酵法。釀製的基酒用麻壇貯存一年以上,然後進行勾兌調配,達到固定的標準,才能裝瓶出廠。
2023年,瀘州老窖實現營收約302億人民幣。
汾酒又稱杏花村酒,屬於清香型白酒。
汾酒以晉中一把抓高粱為原料,用大麥、豌豆製成糖化發酵劑,以馬刨神泉和古井泉水為水源,采用“清蒸二次清”的獨特釀造工藝。
汾酒有著4000年左右的悠久曆史,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禦酒被載入二十四史,被譽為最早國酒,國之瑰寶。馬刨神泉和古井泉水被稱為“神泉”。
2023年,汾酒實現營收約319億人民幣。
西鳳酒屬於複香型白酒,集清香、濃香於一體。
西鳳酒以高粱為原料,所用輔料為高粱殼或稻殼。采用土窖池連續發酵法,經曆立渣、破渣、頂、圓、停止投糧、糟醅六個過程。一年一個生產周期,第一年九月立窖,第二年七月挑窖。
西鳳酒古稱秦酒、柳林酒,始於殷商,盛於唐宋,是中國最古老的曆史名酒。唐代時,西鳳柳林酒被列為朝廷貢品。
2023年,西鳳酒實現營收約103億人民幣。
五糧液酒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種精細穀物為原料,是世界上率先采用五種糧食進行釀造的蒸餾酒。
唐朝時,五糧液酒的前身重碧酒成為官方專供酒。北宋時期,重碧酒改良為采用高粱、大米、糯米、蕎子、小米五種糧食釀造的姚子雪曲。
明末清初,陳氏家族融合姚子雪曲釀製精要,將小米替換為玉米,形成了更趨完美的“陳氏秘方”。
2023年,五糧液實現營收約832億人民幣,年產約10萬噸。
劍南春是載入正史的宮廷禦酒,也是中華至今尚存的唐代名酒。
劍南春的曆史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明末清初,由於戰亂,四川綿竹荒蕪。直到康熙年間才逐漸恢複,先後出現朱、楊、白、趙等較大規模釀酒作坊。劍南春酒傳統釀造技藝得到傳承發展。
2023年,劍南春實現營收約200億元。
2023年,華夏白酒市場規模達到約6500億人民幣。全球蒸餾酒市場規模超3萬億人民幣,全球葡萄酒市場規模達到約3萬億人民幣,全球啤酒市場規模約5萬億人民幣。
按照人口比例估算,明末時期,大明白酒市場規模約430億人民幣。全球蒸餾酒市場規模約2000億人民幣,約合27億兩白銀。全球葡萄酒市場規模約2000億人民幣,約合27億兩白銀。全球啤酒市場規模約3300億人民幣,約合44億兩白銀。
葡萄酒釀造包括采摘、篩選、去梗、破碎、壓榨、發酵、熟化、陳年、調配、混合、裝瓶等工藝流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