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簽訂中俄之間第一份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締結的第一份國際條約。
《尼布楚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裡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使中國東北邊疆獲得了一個較長久的安寧。
但是沙俄從來沒有放棄侵占黑龍江地區的野心。
沙俄對中華的威脅不亞於日本,解除沙俄和日本的威脅,將是大明未來最大的戰略任務。
沙俄的曆史還得從蒙古帝國說起。
蒙古帝國除了占據中原的元帝國外,還有四大汗國,分彆是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察合台汗國、金帳汗國。
窩闊台汗國由窩闊台汗之孫海都依靠武力擴張建立,統轄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城位於新疆額敏縣的也迷裡城。
蒙哥當選蒙古大汗後,窩闊台後裔逐漸失勢。海都為人聰明能乾而狡詐,逐漸糾集部眾,勢力日盛,成為窩闊台係諸王的首領。
海都認為蒙古大汗之位應屬於窩闊台家族,遂積蓄實力,聯合金帳汗國,圖謀與忽必烈爭奪蒙古帝國大汗寶座。
1269年,海都建立窩闊台汗國,發動叛亂,奪取了天山以南大片土地,並數度侵入漠北,甚至攻取和林。以致忽必烈征調攻宋的伯顏軍北上平叛。
1301年,海都戰敗,死於退軍途中。1306年,海都之子察八兒率部歸順元朝,窩闊台汗國滅亡,成為蒙古四大汗國中壽命最短的汗國。
伊利汗國是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旭烈兀在西亞所建立的政權。都城位於伊朗阿塞拜疆大不裡士城。
鼎盛時期疆域,東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與察合台汗國和印度為鄰,西臨地中海,包括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與埃及和歐洲相望,南抵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北至高加索山與花刺子模、金帳汗國接壤。
1335年,第九代大汗不賽因死後,伊利汗國迅速瓦解。權臣、統將各自擁立傀儡可汗,國家分裂成東波斯、阿富汗斯坦的卡爾提德王朝,西波斯的穆劄法爾王朝和劄剌亦兒蒙古人的劄剌亦兒王朝,小亞細亞的楚邦王朝,互相攻殺。
1355年,金帳汗國的劄尼彆汗攻入大不裡士,伊利汗國滅亡。
伊爾汗國既為歐、亞兩洲文化薈萃之地,又是重要交通樞紐,與元朝關係密切,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往來。
伊利汗國在西亞上承阿拉伯帝國、花剌子模帝國和塞爾柱帝國,下啟帖木兒帝國、薩法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在世界史和中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察合台汗國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都城位於新疆霍城東北的阿裡麻力。鼎盛時期疆域東起吐魯番、羅布泊,西至阿姆河,北至塔爾巴哈台山,南至興都庫什山。
蒙哥大汗死後,成吉思汗家族內部爆發了長期的爭奪汗位的鬥爭。忽必烈、阿裡不哥、海都等都企圖占據察合台汗國,該地區成為角逐之地。察合台汗國長期處於混亂動蕩狀態。
1346年,察合台汗國分裂為西察合台汗國和東察合台汗國。西察合台汗國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統治河中地區。
東察合台汗國以阿力麻裡為中心,統治南疆地區喀什、吐魯番一帶。1418年,遷都到伊寧的亦力把裡。東察合台汗國也稱亦力把裡國。
西察合台汗國長期處於混亂動蕩中。1370年,西察合台汗國合不勒汗逝世,蒙古貴族帖木兒奪取西察合台汗國政權,建立帖木兒帝國。
東察合台汗國蒙古貴族各部長期各自為政,互相攻殺。
1514年,東察合台汗國滿速爾汗的三弟賽依德建立伊斯蘭教地方政權葉爾羌汗國,首府葉爾羌,葉爾羌又名莎車。
葉爾羌汗國建立後,東察合台汗國分裂為占據喀什、阿克蘇、和田等南疆大部分地區的葉爾羌汗國,以及占據吐魯番、哈密的東察合台汗國正支汗統吐魯番汗國。
葉爾羌汗國的勢力逐漸滲入伊犁河穀、巴爾喀什湖、巴達克山、帕米爾高原南部的瓦罕地區、克什米爾,並一度深入到巴基斯坦俾路支地區。
1570年,葉爾羌汗國的第三代汗阿不都克裡木占領吐魯番、哈密等東部地區,重新統一西域,吐魯番汗國滅亡,東察合台汗國正支汗統結束。
葉爾羌汗國鼎盛時期人口約70萬,疆域東起嘉峪關,南至西藏,西南至克什米爾,西至費爾乾納盆地與布哈拉汗國為鄰,北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包括伊賽克湖地區、費爾乾納盆地、巴達克山地區、帕米爾高原南部的瓦罕地區以及吐魯番、哈密等吐魯番盆地地區。
1594年,賽依德的孫子阿不杜熱依木,在吐魯番建立政權,統轄東起哈密西至拜城之間的塔裡木盆地的北緣地區,並一度越過天山,使準噶爾盆地以東的七個小汗國臣服。葉爾羌汗國開始分裂,衰敗自此開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