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到溶洞即將被水灌滿,我和趙武臉色一變,連物資都顧不上就立即出發。
但我們出發的方向完全相反。
我朝溶洞深處跑了幾步,聽到身後的動靜不對,回頭就發現趙武在往回跑。
“趙武!你瘋了嗎!”
我急忙大喊:“我們距離出口有六公裡!水已經灌進來了!不可能出去的!”
“我要回去救人!”
趙武頭也不回的喊道:“大王帶著兩個傷員沒法跑!在這種地方被水卷走就死定了!”
我反應過來也往回跑,同時腦子裡開始琢磨如何自救——
這條溶洞的洞口平時淹沒在水下,說明接下來的水會將這裡完全灌滿。
溶洞的橫截麵勉強可以算是圓形,直徑2米左右,長度約七公裡,容積大約是314127000——也就是3。
我對這個水量沒什麼概念,隻知道在我的記憶中,我獨居一個月大概會用23的水,而這些水夠我用九百多年。
隻是我不確定這些水是以怎樣的形式出現的,不過仔細想想,其實無外乎兩種情況。
一種是像泉眼那樣,從外麵水潭的底部湧出,接觸到洞口之後灌進溶洞,導致溶洞的內部開始蓄水。
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溶洞內外的水麵會同時升高,而這條溶洞的長度,會有效的延長它被灌滿的時間——或許不會延長很多,但應該夠我們蹚著水撤離了。
而另一種情況比較極端——3以上的水,以某種超乎想象的方式,在眨眼間突然出現,像失控的火車一樣衝進溶洞,將沿途的一切儘數摧毀。
但這對我來說反倒是件好事。
因為溶洞內部十分狹窄,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水的整體流速會呈現出漸弱的趨勢,甚至可能像被堵死的注射器那樣,在溶洞的儘頭為我們製造一個“氣泡”。
當然,這個“氣泡”存在的時間不會太長,我們沒有潛水設備,不解決“呼吸”的問題依然會被淹死,但卻足夠我驗證,楊佩寧有沒有到過溶洞儘頭。
思路到這,我也回到了之前和大王分彆的地方。
大王也聽到了水聲,已經用外套把中年專家綁在背上,正費力的想把單眼皮男生抱起來。
看到我們回來,大王明顯愣了一下:“你們怎麼……”
“彆廢話!”
趙武說著兩步跑到近前,直接把單眼皮男生扛在肩上:“楊教授!往哪邊走!”
“去深處!”
我下意識開口回道,接著將“氣泡”的原理簡單解釋了一下。
趙武和大王急著逃命也沒多想,跟著我跑了幾步,趙武才終於反應過來:“楊教授,‘氣泡’存在的時間不會太長吧?”
“沒錯,但我們靠在儘頭的洞壁上,可以避免被水流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