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婭的表情非常嚴肅,甚至可以說是恐懼,就像艾薩克·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錯的一樣。
可我完全不知道她在說什麼,所以也體會不到她的恐懼,隻得放緩語氣安撫道:“你先彆激動,先說說出了什麼事?”
“時間。”
索菲婭說著,開始用樹枝在地上計算:“地震縱波是推進波,速度最快,約為5.5到7千米每秒,橫波是剪切波,速度較慢,約為3.2到4千米每秒。”
“震源深度位於地下65公裡處,按照最高值計算,縱波傳至地表需要9秒多,而橫波需要16秒多——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
索菲婭說到這,轉頭用一種慎重的眼神看著我:“根據地震波形記錄,縱波從震源抵達地表用了11秒,而橫波隻用了12秒左右!”
我的表情慢慢嚴肅起來,雖然還是聽的雲裡霧裡,但我已經大概明白她的意思了。
稍微整理思路後,我試探問道:“彈性波的速度可以改變嗎?”
索菲婭點點頭:“如果改變傳播介質的密度和彈性模量,就可以改變彈性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但這種改變是同時作用於縱波和橫波的。”
“也就是說,不能單獨加快某一種波的速度。”
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接著又換了一個思考方向:“那可不可以……就是……嗯……”
“可以製造更多、更強的橫向剪切波?”
索菲婭準確表達出我的想法:“我留學的時候,當地進行工程地質勘探時,會用一種剪切波震源發生裝置,通過橫向施力激發,製造剪切波更強的彈性波。”
“……”
我看著索菲婭沒說話,索菲婭也沒再說話,但我們知道對方的想法和自己一樣——
“鬼地震”是被刻意製造出來的,所謂的“地震”是一個信號,隻不過功率稍微大了一點。
表麵來看這是一句廢話,可是我之前對此隻有猜測,甚至連地下雕像和地震的聯係,都也隻是推測而已。
然而數據是不會騙人的,這種剪切波更強的彈性波,足以說明那是一個非自然造物。
換句話說,它是具有某種作用的設備。
在我思考的時候,索菲婭用樹枝在地上畫了個圓錐,然後在圓錐的底部加了幾條水平方向的線。
“我猜測空腔的外部,會有這種傳導裝置——”
索菲婭用樹枝指了指橫線:“縱向推進波的產生不可避免,但從數據中的時間差來看,震源產生的彈性波顯然更傾向於橫向剪切波。”
“所以我猜測震源經過設計,會產生剪切波更強的彈性波,之後會利用這些密度更高的傳導裝置,對剪切波進行進一步的放大和增強。”
“所以你才覺得信息不是給我們的。”
我想起索菲婭之前的猜測:“這是一種在地下進行的信息傳遞,我們在地表感受到的地震,隻是它的副作用而已。”
“沒錯。”
索菲婭重重點頭,又進一步的壓低聲音:“我覺得地下不隻有那一座雕像,在更遠的地方還會有同樣的東西!”
我看著索菲婭的眼睛,忽然有種“共腦”一樣的奇妙感覺,雖然我們的思考方向不同,但最後得出的結果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