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我意識到這種心理層麵的“強迫”之後,形成這種“強迫”的心理暗示也就無處可藏了。
其實我用過類似的手段。
之前在六號基地的時候,我們由於太陽風暴而躲進掩體,又因為我看到了“假011”,產生了“單獨接觸再決定策略”的想法。
為了避免彆人發現這件事,我提供了一些帶有誤導性質的基礎信息,誘使他們把注意力轉到了秦玉林身上。
但就像“內疚誘導”在我和傑德手中完全不同一樣。
我當時那種“信息誤導”是很拙劣的,如果沒有我們之間的信任作為基礎,成功率可能還不超過5。
而楊佩寧用這一招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親自現身、隻是把所有造成心理暗示的“線索”,散落在調查的必經之路上。
不會有人放棄調查,但隻要調查就會落入陷阱。
而且那些高度碎片化的心理暗示,會在前期完美隱藏“陰謀”的蹤跡,並且每塊“碎片”所能起到的、心理暗示的作用,也都低到足以被任何人忽略的程度。
直到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過後,“線索”隨著調查、逐漸累積到某個閾值,才會由量變引起質變,在目標還未反應過來的短暫瞬間,起到它們應有的、心理暗示的作用。
到了這一步,由於目標的心理狀態已經發生改變,即使聚合起來的“心理暗示”已經非常明顯,目標本人也難以察覺,隻會在無意識間、按照楊佩寧的想法行事。
這是一種對“觀察者計劃”、甚至所有調查項目的絕殺。
因為它不是針對某個人,而是針對所有可以接觸到“調查信息”的人。
調查者、記錄員、資料員……甚至是信息分析處,接觸到的信息範圍越廣、數量越多,受到心理暗示的速度就會越快。
唯一可惜的是,這種具備大範圍普適性的手段,對於特殊個體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比如天生疑神疑鬼的我。
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還沒見過比我更多疑的人,即便有些懷疑我沒表現出來、甚至自己都沒意識到,但它們都切實存在於我的潛意識當中。
於是楊佩寧給這一招加了保險——“擾亂”。
按照我之前的分析來看,“擾亂”的出現是沒有太大必要的,畢竟楊佩寧隻用那一招,就足以將所有調查項目卡死在某個階段。
即便有人發現問題,在絕大多數人都受到心理暗示的大環境下,少數個體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但楊佩寧不願承擔這個風險,於是他在“碎片信息誤導”的基礎上,用“大範圍的信息擾亂”,來混淆那些“特殊個體”的視線。
雙管齊下,以一種絕對不會發生意外的強硬姿態,徹底卡死所有關於【大災難】的調查進度。
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做這種“阻礙”,但楊佩寧是人,隻要通過他的手段、逆向摸清他的思維模式,就可以掌握他的行事邏輯。
在那之後,楊佩寧所有的行為都將變得有跡可循,我不僅可以知道他過去的行為有什麼目的,甚至有可能推測出他未來的行動——不過現在好像還不是時候。
就在我試圖分析楊佩寧的行為邏輯時,大腦終於在那幾秒鐘的思考後不堪重負。
伴著一陣撕裂般的尖銳劇痛,我的意識瞬間消散。
混沌中不知過了多久,我在一片絕對的黑暗中緩緩蘇醒,同時腦子裡還響起一個熟悉的聲音:“第四生命形式,又見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