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中的每一個字、甚至每一個詞我的理解,可是當它們同時出現在同一份文件中時,我忽然感覺腦子不太夠用了。
首先標題中的重點、也就是“觀察者效應”,對我來說並不陌生,畢竟就在前不久,楊佩寧還考過我這個問題。
那是一種非常普遍、也非常典型的心理學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個體意識到自己在被關注或者研究的時候,會主動改變其原本的行為模式,比如更加努力、或者刻意迎合觀察者的期望。
至於“雙重”、“反應用”之類的詞,更是非常的容易理解,可是我不明白,這些東西和“觀察者計劃”有什麼關係?
我所了解的觀察者計劃,應該是用過往的記憶製成“夢境”、再讓觀察者以旁觀的視角,去尋找那些記憶中、連當事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信息細節。
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是以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對可能涉及【大災難】的記憶進行觀察,所以這個項目才叫“觀察者計劃”——當然,這隻是我之前的理解,而現在……
“我可以看看嗎?”
我向穆罕默德伸出右手:“這是我知道的那個‘觀察者計劃’的提案嗎?”
“應該不是。”
穆罕默德選了一個保守的說法,隨後將終端遞給了我:“但這份是你當年提出的、真正的‘觀察者計劃’。”
“……”
我心裡一顫,即將觸到屏幕的手指也隨之僵住。
雖然穆罕默德沒有明說,但他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這份提案書中的“觀察者計劃”,才是真正的“觀察者計劃”,那麼我所熟知的“入夢”,可能隻不過是個……
“不是幌子。”
穆罕默德似乎猜到我的想法、又或許是從我的臉上看出了什麼:“你看完這份提案就知道了,真正的‘觀察者計劃’分為兩個部分。”
“其中之一,是以‘入夢’為主的調查部分,在‘調查’的掩護之下,才是占比更少、但也更為重要的‘拖延’。”
“拖延?”
我聽到這個詞又是一怔:“拖延誰?”
“【大災難】。”
穆罕默德直接回道:“非常抱歉,當初你和人類商定的時候我並不在場,所以我並不清楚其中的具體緣由。”
“不過據我所知,你擬定‘觀察者計劃’的項目,其中的一部分目的,就是利用觀察者效應的反應用,來達到某種類似‘欺瞞’的效果。”
“觀察者效應、反應用、欺瞞……”
我念叨著剛聽到的幾個字,快速將整份提案書瀏覽了一遍。
照比穆罕默德的概括,提案書中存在更多的細節,不過大體含義跟他說的相差不多,於是我又想起了那八個字——
“覺醒之日,危難將至。”
不同於之前的毫無頭緒,這次我好像稍微明白一點了。